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作家们要学会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07:31  中国青年报

  陈才

  过去5年里作家社出版了170部外国作品,但是这期间国内作家的作品翻译到国际上的只有5部。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认为,中国作家的创作中,大部分还是在写传统,反映当代的作品比较少,造成了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新京报》8月31日)

  近几年来,中国作家“走出去”的话题屡被热议,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大国崛起”,中国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而在文化影响力上,却无法与之匹配:我们是文明古国,却还不是文化强国。另一方面,出于现实的考虑,由于中国作家迟迟不能融入世界,终归面子挂不住。

  数据显示,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比例为10比1,对欧美更高达100比1。有业内人士甚至表示,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版业连温州的民营企业都不如。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不相符的。目前全球十大市值公司,中国已经占一半,而整个中国出版业的市场规模,还不及一个贝塔斯曼。

  面对现状,中国作家确实应该反躬自省,但必须指出的是,文化“出口”,不像把鞋子、衬衫卖到非洲,或者把中餐馆开到南美洲那样容易。换句话说,中国作家要“走出去”,急是急不得的。

  在谈到中国作家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时,作家毕飞宇表示,西方在看待中国文学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过分强调中国文学和中国政治的关系,而过分削弱中国文学自身的文学品质和文学魅力。笔者认为,这方面的原因当然存在,而且早就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不能只怪西方人“不识货”,或“戴有色眼镜看人”,把责任推到客观环境上,而忽略了自身的问题和不足。拿“中国文学自身的文学品质和文学魅力”来说,当代文学中,又有多少可以拿得出手的?当作家纷纷为出名、为版税而忙,甚至抄袭丑闻频出时,还谈何“文学品质”?而当作家、诗人成为一个受人嘲笑的职业,文学又有何“魅力”可言?中国文学,当然是有品质和魅力的,不过在我看来,是古代文学最佳,现代文学次之,当代文学就难以恭维了。

  作家王晓方称,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还是有差距的,至少在创作手法和思想方面。许多人都在讲故事,但怎么样讲故事才有新意,以及讲的故事能给读者哪些思想上的启发,不怎么讲究——这是技术问题,此处不赘。更想说的是,中国作家要“走出去”,就必须在价值观上与世界接轨,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接轨。

  比如《狼图腾》,尽管小说里传达出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信息,被译为30种语言,在全球11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但作者对弱肉强食、崇尚嗜血的狼性文化的礼赞,在现代社会却是不适宜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就说:“《狼图腾》对我们德国人来说是法西斯主义,这本书让中国丢脸。”

  而在去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仅仅因为主办方邀请了几名“非官方”的作家,中国代表团的作家就集体退场,只有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例外。这实际上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正如有网友说:“一国与会代表动辄退场,但能否退出地球?”

  从更高的层面看,从出口物质产品,到出口文化产品,再到输出价值观,是一条更艰难的“结构调整”之路。不知是谁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当我们开始输出价值观了,我们才可以称为大国崛起。而现阶段,“结构调整”才刚刚开始,中国作家还任重道远。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