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打着维稳的名义漠视公众知情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12:56  新闻晚报

  □吴帅

  8月中旬,网络上传出金浩茶油若干批次产品苯并芘含量超标的消息。不久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澄清被查出致癌物的传言,而湖南质监局内部人士证实,其实今年3月金浩茶油已被查出超标,对此湖南省一位质监局高层表示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9月1日《新快报》)

  根据国家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食用油苯并芘含量的最高上限为10微克/千克,而当地的食用油苯并芘含量已达到60微克/千克,为最高上限的6倍。在这样的一件事情上,当地质监等部门既不对存在问题的同型号产品进行抽检,或者扩大抽检型号范围,反而采取了一种秘密召回问题食品,严防媒体的应对措施。为何?这位官员已告诉了我们答案,粮油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公开问题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不公开这一类信息,主要是为了维稳。不得不说,这种逻辑其实是无比荒唐的。

  社会怎样才算稳定?怎么才会真正稳定?一个毋庸质疑的前提条件是:公众必须享有足够的知情权,有权利从政府那里,及时得到那些他们最需要的、有价值的公共信息。没有知情权,就没有监督权,权力就容易为那些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或利益集团滥用,为一己之私而非公共利益服务,这是纳税人决不可能答应的。社会如果不稳定,往往只体现在,当权力失去公信力后,社会真正埋下不稳定的祸根,而根本不在于那些食品安全等天灾人祸来得有多凶猛。

  首先,从现实效应来看,没错!不公开真相,或许可以隐瞒一时,隐瞒很多民众。在第一时间公布真相,的确有可能会带来一些恐慌与猜疑的社会心理,让社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官员们却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突发的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或许总是难以避免。公众会怎么看待它?他们往往会习惯性地通过观察政府职能部门对之的处理态度与办事能力,来判断他们是否值得信任,最后对身处的食品卫生环境产生一种最直观的印象与感受。

  一定意义上而言,政府商品质监部门扮演着一种报忧的布谷鸟角色,他们的职责之一,就是不断地忠于职守,去查处与曝光市场上那些存在质量问题与隐患的商品。这种查处与曝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不断满足公众知情权,塑造政府公信力的过程。查处与曝光的问题食品越多,就越有可能是在排除卫生隐患,减少人们的恐慌与出现食品卫生事故的可能性。反过来,在媒体监督功能强大的今天,对政府质监部门而言,在问题食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前提下,没有消息就可能意味着坏消息。一旦隐患被以事故发生或者媒体曝光的方式公布于众,政府就会很容易身陷备受公众质疑的漩涡中,权力公信力也会为之削减,这是得不偿失的。

  市场上出现危害公众生命健康权益的问题商品,这样一条敏感信息,无论是按照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还是从政府质监部门设置的服务宗旨与主要职能来看,政府部门都不应该采取这种秘密召回,严防媒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治理手段,来处理这种突发事件,这种做法其实才是在制造真正的不稳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