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经历泥石流灾难后,舟曲同胞目前最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疗伤:帮他们找到“安全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2日17:25  兰州晨报

  8月7日深夜的一场暴雨,洪水肆虐,泥石横行,不仅摧毁了舟曲的有形物资,而且从精神和肉体上考验着舟曲人的心理极限。

  在历经灾难、生活逐渐正常化的时候,失去亲人和亲历灾难的痛苦会越来越重,越来越给人以压迫,此时,正是舟曲同胞最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时候。

  帮助小婕“疗伤”

  8月25日,正在兰大一院接受治疗的舟曲伤员、19岁的少女小婕(化名)又一次接受了心理咨询师张晓霞的心理疏导。

  一见到小婕,张晓霞便俯下身给她一个拥抱。随即开始与她耳语“今天我们来活动活动肢体好吗?”小婕温顺地点了点头。“现在闭上眼睛,深呼一口气,想象那些不愉快的场面,让全身肌肉紧张起来……”

  “现在,深深地呼吸三次,轻轻放松全身的肌肉,试着打开肩膀,然后慢慢睁开眼睛。”几次训练后,张晓霞说:“看看周围的墙壁、感受一下你舒适的床铺,现在我们很安全。对吗?” 慢慢地,小婕蜷紧的身体松弛下来。

  张晓霞告诉记者,在让小婕从震惊中恢复到相对平静之后,医生会使用“钟摆效应”这一技术,即让被治疗者在身体的“坏感觉”与“好感觉”间来回穿梭,既要注意到紧张、僵硬等不舒服的负面感受,还要注意到各种积极和中性的身体感受。接着,她给小婕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为自己制定一个生活安排表。“能完成吗?”小婕点了点头。

  设计心理干预问卷

  12天前,在泥石流中受伤的小婕被送至兰大一院。见到她的医生都为这个孩子揪心,她总是放声痛哭,吃不下东西,拒绝和人交流。

  一天又一天,张晓霞陪在小婕左右,不时帮她整理床铺或削个水果。终于,小婕扑到张晓霞的怀抱中尽情哭泣。

  悲痛的情绪一经打开,便如开了闸门的洪水,汹涌而出。小婕对张晓霞这样描述当时的场景:灾难发生时还能听到母亲和姐姐呼喊的声音,但是身体根本挪动不了,自顾不暇。黑暗中,母亲和姐姐的呼救声越来越微弱,直至一点没有了……她非常自责:“为什么我能活下来?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姐姐就比我大一岁,常常照顾我,但我总和她吵架……”

  随着小婕情绪的宣泄,她的生理需求也慢慢恢复:能喝水了,也知道饿了。此后,在接受心理干预中,小婕哭过4次,但一次比一次减缓。

  为配合对伤员的心理干预,兰大一院心理咨询专家组专门设计了一份“舟曲伤员心理危机干预问卷”。记者看到一些评估调查问卷:有人缄默不语,有人郁郁寡欢,有人烦躁不安,有人絮絮叨叨,有人渐显攻击性行为……所有这些行为都是灾难带来的心理创伤性反应。

  为伤员提供心理援助的心理咨询师吴莉告诉记者,在强度刺激下,这些反应大多数都是正常的。采取集体晤谈、个别访谈、放松训练、事后回访等技术进行治疗即可。

  过度关注不利心理恢复

  人们关爱受灾群众的热情长时间不减。然而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于晓辉博士却将前往采访探望的媒体、市民一次次劝至门外。她呼吁,市民的爱心和热情可以理解,但“过度关心”不利于受灾群众的心理恢复。

  对伤员的这种保护并非多余。几天前,舟曲“伟大母亲”杨露梅一家悄然返回家乡。话别时杨露梅说,她在灾难中的“一举”只是身为母亲的本能,但热心市民与媒体连日来的不断探视问询带给她很大的压力,她希望一家人不再被打扰。

  于晓辉博士表示,“关爱冲突”这种现象已经被很多实践证明了,的确存在这个问题。作为正常人来说,对痛苦一般是回避的,不愿意老去想,压抑到潜意识里。如果没完没了地给人提伤心事,老让回忆,人当然就更加痛苦,甚至会反感,这些都很正常。

  本报记者 赵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