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巴、比劝善”当洞悉中国国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01:47  红网

  今天是9月3日,传说中的股神巴菲特和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中国劝善之行似乎已是指日可待。当然,对于这两位“久仰久仰”来中国传经送宝,绝对应该抱着欢迎的态度。如果巴、比二位能够在公共场合免费举行一次关于社会责任和公益慈善的先进事迹宣讲,一定会感动无数的中国人。如果能进一步能把这份感动送至高层,那就更加不虚此行了。

  然而,在企盼巴、比到来的热议中,也有不少人在泼冷水:有人怀疑:巴、比的“半裸捐”倡议在中国行不通;有人直指:中国富豪搞慈善刚刚起步,慈善意识还很淡薄;有人推测,巴、比的热脸将会贴上哪位中国富豪的冷屁股……其实,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前不久,民政部前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发出倡议,请中国的亿万富豪们每年贡献一百万元来做慈善。这个金额比起巴、比的“半裸”之议只能算裸个脚趾头,但仍然是响应者寥寥。

  中国富豪在做慈善方面就一定比美国富豪落后吗?窃以为未必。就此前媒体披露的消息看,巴、比的倡议在美国的成功率大概在50%多一点(70多位富豪中有40位响应)。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本就提倡慈悲为怀、乐善好施,看看中国的大学中那一栋栋以海内外华商命名的大楼,可见华人本不吝啬。

  最近做了一个有关慈善事业的研究,以“政府做事”、“民间做事”和“政府掏钱”、“民间掏钱”构成一个矩阵。于是,便出现了4种组合:政府做事,政府掏钱——这是福利国家。其实,在欧洲,慈善事业的名头甚至已经不甚响亮,取而代之的是“人类服务机构”。民间做事,政府掏钱——最典型的是香港。2009年,香港有300—400个社会团体,3000—4000家服务机构,但其经费的70—90%是政府拨款。民间做事,民间掏钱——最典型的是美国。2008年,美国的慈善公益组织超过120万家,募集的资金达到6700亿美元。

  最有趣的第四种组合,政府办事,民间掏钱——这恰恰是“中国特色”。最近5个国家部委联合发出指令,让13个有募捐资质的全国性基金会和慈善总会、红十字会,将所接受的玉树震灾善款拨付青海省民政厅、红十字会、慈善总会任一账户。集中汇缴后的资金,将由青海省统筹安排使用;具体项目的组织落实,亦由青海省统一负责。

  慈善机构募集捐款和政府征收捐税,显然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很多的专家都对此有过很多的研究。现在要讨论的是,这“两回事”对人们的社会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其实有三个层次,其一是“满意度”,主要在物质需要的层面;其二是“幸福感”,主要在精神文化的层面;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理他主义”——通过帮助别人脱困解难来获得“幸福”。毫无疑问,慈善事业和社会捐款应该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捐款的用途报告得越具体,捐款人获得的幸福就越大。

  按理想的方式,灾后重建家园的社会募捐,应该是对灾区重建作出规划后再劝募。各家慈善机构可有所分工,理智地针对规划的某一部分募集资金,这样才便于将来对捐款人有个明确的交代。募捐其实并非越多越好,应该有个控制,到预定的额度就打住。中国的自然灾害多,如果没有规划、没有约束,后果是难以设想的。一句话,慈善的本质是“事业”,而不光是“圈钱”。是因为做事业需要钱,所以才募捐。

  说这些,是希望好施乐善的巴、比能够知晓中国的国情。他们热心热肠的中国劝善之行,如若遭到冷遇,不要就以为美国人比中国人更“慈善”。其实,社会体制与机制不同,很多事情一时间恐怕是勉强不得的。

  (作者系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稿源:红网 作者:唐钧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