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不做得成这门‘亲事’不要紧 但这个娃儿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03:25  重庆时报

  

“做不做得成这门‘亲事’不要紧但这个娃儿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在幼儿园做义工 的刘婆婆,非常希望能应征做“爱心奶奶”本报记者马力 摄
“做不做得成这门‘亲事’不要紧但这个娃儿对我们真的很重要”

  昨天本报第6版报道:

  杨先生的娃儿3岁多,活泼可爱,想要什么,父母基本上都能满足。但是,前不久,娃儿生病在儿童医院吊水,看到别人的孩子,除了父母外,还有爷爷奶奶陪着,娃儿就问:“爸爸,我的爷爷奶奶怎么没来”?这下,杨先生为难了,因为娃儿的爷爷奶奶,早就过世。这句话也让杨先生回忆起自己慈祥的奶奶,所以,他大胆提出一个想法:要帮娃儿征集爷爷奶奶,要真的像一家人那样,老人带着娃儿,他们也会多陪陪老人,会负责老人生活。考虑到这层关系的逼真性,杨先生说,最好是60岁以上,爷爷姓杨,奶奶姓王,并不会付薪水,要的是感情。

  截至昨晚8点半,还有应征的热线打过来,全天更是多达48位老人来电,他们都是要无偿当“爷爷奶奶”的,涉及老人大致分为3种类型:

  一、有孙子或孙女,依然想多带一个耍:“我们60多岁,都是大专文凭,儿子在我们培养下,相当优秀,孙子也有,我们觉得可以给杨先生的娃儿一些关爱,家里也多些热闹气氛……”

  二、觉得很有缘分,可以试一试:“这个娃娃很讨人喜欢,跟我外孙的年龄差不多,我在龙溪镇住。我姓王,老伴姓杨,跟他们的要求恰好想反,也算是有缘分啊!不晓得能给我们带带不?”

  三、子女培养成人,或远离或繁忙,自己觉得很孤单,有位81岁的余老太太毛遂自荐:“我生活可以自理,儿子在成都,女儿在美国,想找当事人见个面,自己以前也当过小学教员,没有其他任何要求,带娃儿耍,自己完全可以负担。”(编者注:这个类型占大多数)

  一个大厂退休老人眼中噙着泪水

  “这个娃儿对我们多么重要,你们知道吗?”

  朝天门一幢高层住宅,18楼,傍晚的阳台上,60多岁的陈大伯说,3个娃儿,都不在身边,一个女儿在江苏,一个在成都,儿子在广州,娃儿小时候烦心,成家前操心,退休前,厂里工作也热闹,这几年,突然安静下来了,没什么事了,啥子也不会耍,每天给两盆花浇水,晓得刚浇过,还要再浇一遍,再滴点水上去……

  他吐出一口烟,能看得见远处的江水滚滚流过。

  老伴程大妈插话,语速极快——

  老头子好久没这么能说啦,越不说话,越是闷得慌。他跟我一个厂的,长江钢铁厂,以前在新疆、青海当兵,都是荒凉的哨所,转业进厂坐办公室,我是车间技工,造螺纹钢的,车间人多,上下班都说说笑笑,1995年效益还很好啊,两年后垮了……再往前说啊,八十年代,车间妹儿贴着我耳朵说,咱们手里的螺纹钢,检验合格了,要修长江大桥了,石板坡长江大桥,重庆第一座大桥啊,就是用的我们厂的螺纹钢,车间声音也不大的,我们就是喜欢贴着耳朵大声说,高兴呗……

  程大妈拿起一颗枣(注:枣不是整体洗的,是大妈一颗一颗洗,她说,脏一点的洗了好几遍),“嘎嘣”咬一口,继续说——

  现在还有谁贴着我们耳朵说话?没有了!住这个小区的,多是开门市,做生意的,走路都很快,眼睛都不会看人的,都是直着看电梯。看人家养只小猫,还爬到肩膀上去,还脸贴脸呢,我们又不养小狗小猫,两人吃完了,看看电视,没有好看的,就坐在阳台上打牌,不会打其他的,也不会打麻将,就两个人“斗地主”,怕对孩子影响不好,年轻时没学打牌。打牌时找十块钱零钱,两个人开始还说话,后来,说不动了,只出牌,算账,输一次一角,一共十块钱,他输到一元,我到他面前拿,我输到一元,他到我面前拿,赢来输去,天黑了,还是那十块钱,觉得心里空空的……

  “这个娃儿对我们多么重要,你们知道吗?”程大妈说着,眼睛突然亮晃晃的,“做不做得成这门‘亲事’不要紧,他要是来了,我们可以不打牌,老头子也不浇花,我们也没有其他亲戚,带孩子到朝天门耍,跟娃儿贴着耳朵说说话……”

  68岁的刘老师在一个幼儿园做义工

  “有个娃儿晚上在身边,晃来晃去,不寂寞”

  刘老师今年68岁,10多年前是学校老师,住在渝北,今年到南山上租房子住,一是靠儿女近一点,二是方便在南山一个幼儿园做义工:

  以前工作忙,没有照顾好孙子辈,大孙女念高中,现在小孙女外婆带,儿子很忙,很少过来。晚上,山上的房间里,就她和老伴,很冷清。老伴是学物理的,一个人拆电脑,再装上,没问题也一天到晚弄电脑,学物理的,性格本身有点内向的,别的也没事做。我到幼儿园当义工,就是在警务室看门,看着孩子过来,看着孩子走,也说不上几句话,等幼儿园放学后,教室里空了,我就摇着空空的木马玩……

  刘老师说着,托起了腮,摇晃木马的头,沉静了一会,说了一句,你们拍照吧,照片标题就叫做《寂寞》。

  昨晚,到了刘老师做义工的幼儿园边上的出租房,屋里很暗,她老伴穿着厚衣坐在床上,一句话也没说。一个30多岁的男子陪着坐,朝我们笑了笑。

  刘老师小声说,老伴病了,儿子才过来,一般不过来。儿子似乎是听到了,默默低下头,又站起来,到厨房陪老婆烧菜给父母吃。

  “我们是不怪儿子的,不是住得远近的问题,也不是有没有这个心的问题,他们太忙了,这个社会让他们太忙了!我每次听《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时,都会掉眼泪……帮娃儿征集爷爷奶奶征得好啊!有个娃儿晚上也在身边,晃来晃去,打打闹闹的,不寂寞,又能献爱心帮人家,多好。”

  儿子在北大读博士,陈大妈和老伴帮人家带孩子

  “人家晚上把孩子带回家,就会感觉有点失落”

  沙坪坝的陈大妈说,小区里的孩子都喜欢她,她也喜欢孩子,谁家要是有事了,就帮忙照看孩子。她就一个儿子,今年30岁,清华大学毕业后又读了北京大学的硕士、博士,学的是航空航天。

  “以后回不回重庆不好说,儿子喜欢哪里就去哪里吧,我和老伴就呆在重庆,喜欢这里,可能以后会很孤单,现在就感觉出来了,帮邻居带的孩子,人家晚上带回家,就会感觉有点失落。”

  “没办法,为了孩子的发展吧,不能强求孩子就在身边,不然把他培养这么有出息干嘛?干脆不培养算了。”陈大妈很”慷慨“地说。

  62岁的陈大妈说,她亲戚大多在成都,看报道的那个3岁孩子太可爱了,想当亲戚走动走动,带他出去玩,孩子还不懂事,就把他们当成爷爷奶奶,好有个完整的爱,大一点再给他讲一讲做人、学习的道理,毕竟她做过老师,还培养出一个还算有出息的儿子,相信小娃儿也会喜欢她的。

  本报记者 刘兆亮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