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侨报》:发展文化产业当坚守价值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15:46  国际在线

  美国《侨报》文章

  原题:文化产业中国造勿 忘形塑价值观

  中国文化艺术产业进入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发展阶段:艺术院团改制成企业,纷纷盯住观众并取得票房成功;《唐山大地震》票房破6 亿,给中国本土电影的崛起带来新希望;上个月出版的《2009-2010 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披露,到去年底新闻出版业总产值增两成并突破1 万亿元大关;人民网、新华网、东方网等10 大网络媒体正追求上市之路……

  显然,这是一组好消息。特别是对于正在寻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国来说,如此蔚为壮观的文化产业图景令人激动。

  或许,郭德纲、李一这样的“热点人物”是不应包括在上述图景里的———尽管他们分别因具体事件而陷入危机,但他们所涉及的民间相声文化和道家养生文化该如何发展却成了另一个困境:市场开发以何为度。

  尽管批评者质疑李一现象折射出中国社会普遍性的信仰缺失,但笔者更同意当下的某种倾向,即一些文化精英 “对价格了如指掌,对价值一无所知”。

  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院团在经历改革开放30 年之后,终于迎来了以国家大剧院为最高舞台的发展新契机。人们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城市群众文化馆和民间剧社的记忆,如果不是有新生代导演贾樟柯的胶片记录,恐怕也早就模糊不清了。由此可见,在近些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手艺、民俗文化、村头剧种这些传统文化经历了某种大浪淘沙的痛苦过程。

  价格与价值的错位还表现在当前部分地方政府斥巨资申请世界遗产的现象。那种“门票思维”不仅将文化的价值进行了一次市场经济的贬值处理,而且漠视了人类文明的独立价值存在———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就大幅提高门票的做法,除了折射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此山是我开,留下买路钱”的山寨式小农经济的变种。

  中国政府今年7 月底提出“反三俗”,事实上是在确定某种界限和定位,即文化发展不能全然以上座率、销售率、点击率为唯一目标,如果因迎合大众而迷失了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则文化产业终将成为另一种经济“泡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