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马加爵”不只是个体悲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17:16  国际在线

  2004年,云南出了个马加爵,2010年,四川出了个曾世杰。今年3月30日,以川西某县城第一名的身份考进四川某大学的曾世杰,在学校明远湖边用刀将一名女生杀死,另外还刺伤了两名男生。曾世杰在接受讯问时说,杀人的原因是有人嫌他长得丑,他受不了歧视(9月3日《华西都市报》)。

  曾世杰在案发之前写过一篇日记,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现在看来,马加爵的行为值得同情。”即使没有这篇日记,他也注定会被与马加爵相提并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向同学动手,还因为他们共同的性格扭变。

  马加爵案件,既有个人的因素,也有着整个社会的因素。在曾杰世案件中,我们也看到了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结合。此时,舆论纠结于曾世杰的外貌,似乎忽视了曾世杰杀人的偏激心理,来自于他的自卑;而他的自卑,来自于同学、学校乃至社会对他的忽视;而外貌只不过是他的自卑心理,形成的一个因素。

  在客观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到曾世杰性格的演变。曾世杰的家庭状况不太好,性格比较内向。即使这样,曾世杰也时常跟大家一起打篮球,而且球技也不错。从大一开始,曾世杰便热衷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他特别想加入学生会,学校的、学院的,都想加入,但每一次都铩羽而归。这一切都说明,他曾经试图融入群体。而据他的同学叙述,曾世杰上大一的时候特别用功,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晚上学到很晚,但学习效果并不好。这说明,他也曾经试图上进。

  只能惋叹曾世杰,虽然试图融入但没能融入群体,虽然刻苦学习但成绩不甚理想……种种打击下,一个来自穷困家庭而且有点内向的学生,在大学里失落、自卑、偏激,就成了一条递进的线。如果当初,曾世杰能被群体接受,如果他在学习低谷时,能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还会有这样的悲剧吗?世上本没有如果,于是,这世上也就多了若干悲剧。

  这样的情节,这样的心理演变和马加爵是何等地相似。当我们在感慨曾世杰的性格缺陷时,又有多少人想过,整个社会在其中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马加爵案件发生后,许多人曾经反思,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时的轰轰烈烈,如今看起来只是一群看客的喧嚣。我们没有看到有那么一种温情热线存在,我们只能承认当初反思的肤浅。“四川马加爵”不只是个体悲剧。此时此刻,又会有许多人在感慨,而后又会淡忘。从马加爵到曾世杰,一个个悲剧发生,在刺痛心灵的同时,能否推动社会构建起一个温情体系?真的希望悲剧到此为止,真的希望反思能够深入有效。(毛建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