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

  都江堰天马镇,建华村沿着一条清澈的沟渠而成,一条宽约4米的水泥路从叶忠发老人的家门口延伸到更远的地方。踏过水泥桥板,走进这个由四五处房子组成的大家庭,绕过蜿蜒小道,便是叶忠发独自一人居住的房子。陈旧的老屋,老式的家具,简单的灶台,这就是叶忠发的家。

  生在革命年代的他,亲历了新中国成立的雄壮、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对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因为喜欢为百姓做事,在村里任职的32年里,他走过了村里的各个角落,张罗着大大小小的事,为村民谋福利。从一个对工作充满着无限热情的青年人到老当益壮、努力发挥余热的老年人,他对生活的激情不减。辛勤劳作的背后,是他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是尽己之力帮助他人度过灾难的决心和坚持。过去的半年里,海地地震、玉树地震、虹口洪灾……他每一次都倾囊而出。而这一切,他认为只是尽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绵薄之力”……

  “钱不多,能帮多少是多少”

  今年年初,海地特大地震发生后,村里号召村民捐款捐物,叶忠发第二天就拿出自己存了一年、还带着他身体余温的1000元,双手交给了村党组织,这是他去年卖菜的全部所得。对于一年的“工资”,他总是轻描淡写的一句:“钱不多,我们能帮多少是多少。”

  今年4月,叶忠发种植的青苗受损,损失达2000多元。但当他听闻玉树地震的消息后,二话没说,又拿出1000元捐给灾区,他说服自己的理由很简单,“国家多灾多难,我能出的只有这份力而已。”今年8月,都江堰虹口镇洪灾触目惊心,眼看着乡亲们正饱受着洪灾的折磨,叶忠发摸着胸口对自己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身先士卒。”他再次拿出1000元,而这几乎是他全部的积蓄。

  叶忠发向国内外灾区捐款合计3000元,而他换回的是来自建华村党组织开出的三张收据。每换回一张收据,叶忠发就像保管宝贝,和那本陈旧的党章册子放在一起。7月1日,叶忠发被建华村党组织授予“先进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并在他胸前戴上一朵大红花,下方写着大大的“光荣”二字。他捧着大红花,开心得合不拢嘴,将红花交由孙女保管——“这是爷爷的荣誉。”

  “人老了,要求不要那么高”

  见到叶忠发之时,他刚从镇上买了塑料帐篷,风风火火骑着三轮车赶回来。这样的场景经常在叶忠发的生活中上演,而这辆三轮车是他的主要交通工具。

  两年前,叶忠发的老伴去世,他便开始经营前院的一亩多地和旁院的10多只鸡。

  天刚亮,叶忠发一天的忙碌生活就开始了:给鸡喂食,然后扛上锄头,看看地里要不要锄草,有没有长虫,要不要施肥,蔬菜是不是可以拿去卖了。蔬菜可以出卖时,叶忠发又要考虑下一季应该种什么菜的问题。虽然年岁已高,但叶忠发总是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对生活充满了期盼,笑时露出尚未掉光的牙齿。他只希望自己“腿脚好,能走路,能干活”,在他人有难时,力所能及地帮一把。

  3个子女在叶忠发的老屋周围,错落有致地分别盖起自己的房子。穿过小偏棚,便是叶忠发的老屋了。老屋有三间房,一间厨房,一间卧室,一间厅堂。卧室里只有一个褐色的漆快脱落的小立柜和一张单人床。除了一盏发出昏暗光的电灯和一个老式台扇,没有其他的电器。

  为了不拖累儿女,不管儿女们怎么劝说,叶忠发仍然坚持独自开火。他已经离不开他的院子。简朴的生活让叶忠发心满意足,“人老了,要求不要那么高”。过年过节时,儿女们总要塞点零花钱给他,他总是拿着数一下,然后抽出其中一张“红的”,其他的就还给儿女们,“心意到就行了。”说着,又乐开了怀。

  本报记者 李霞 摄影 于谭阳

  记者手记

  一个老党员的信念

  叶忠发在建华村里,无人不知。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很快找到当时并不在家的他。当身穿蓝色泛白衣服,腰系围裙的那个瘦高老人骑着一辆人力三轮车,从水泥路迅速左拐,然后在记者面前急刹车停下,我完全不相信这是一位近八旬的老人。

  叶忠发老人对生活的要求很简单,一床、一灶足矣。老屋里没有任何装潢。儿女们偶尔跟人提起他捐款的那些事儿,他总是不高兴,“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几乎成为他的口头禅,他对自己要做的、该做的事,都以这句简单的话来衡量。叶忠发老人的一生为民做了不少实事,回忆这些让他自豪不已。

  一个老党员为何保留着发挥余热的激情?如此的坚持,对党对国家的感情不可谓不深。而叶忠发老人只是无数老共产党员中的一个,他们践行着永葆先进性的光荣使命,闪耀着大爱心灵的无限光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