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亲眼见证盛会,此生幸莫大焉”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4日07:2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栾吟之 实习生 胡倩楠

  走进97岁老翁成化育的10平方米卧室,俨然来到一间小型“世博展示厅”:墙上挂着一大幅手绘世博园区地图,清楚标注各片区、各场馆位置以及周边道路,看过、没看过的馆用不同颜色注明;一张双人床被整个清空,摆满世博纪念品、世博日记、园区照片、世博相关剪报等,自己改睡旁边小床;他还找出闲置多年的地球仪,以便对照各参展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

  这是成化育10次观博、进150多个展馆参观后的全部“积累”。本报8月20日头版对这位老人进行报道后,他成了普陀区真如镇真北一居委居民眼中的名人。不少邻居自豪地说:“日本有个‘世博奶奶’山田外美代,我们身边也有个‘世博老翁’!”

  深谙养生之道

  8月20日,成化育第8次观博。他起个大早,买了两份还散发着油墨味的当天报纸,换乘两辆公交车来到世博园。因为报纸刊登了阿尔及利亚馆特意为他安排小单间放电影的事,他想亲手送给工作人员看,再次表示感谢。

  为早点进馆,老人不惜“拼体力”。刷卡进园后,他没有借轮椅,而是一路快走直奔场馆。

  九旬高龄怎还如此矍铄?他嘿嘿一笑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成化育自有一套养生法则。退休前,他在永胜金属冶炼厂车间里干惯了体力活,不仅练就一副硬朗身子骨,还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他自编顺口溜:“六七十岁玩玩球,足球篮球样样在行;七八十岁慢慢走,早晚两次风雨无阻;年过九十包家务,爬高爬下从不摔倒。”这几年,因为95岁的老伴身体不好,他一手包揽买?烧,平时自己动手接电灯装风扇,隔三差五还步行到集贸市场买菜,翻一座桥、过两条马路,打个来回不止一小时,况且他总要提四五个塑料袋、背两三个西瓜。

  总有人讨教“长寿饮食秘诀”,因此老人主动介绍,他平时吃蔬菜多、吃大鱼大肉少,因为时令蔬菜顺应四季规律,对身体很有好处,价格也比较便宜。此外,他还每天吃4个鸡蛋,喝一斤半黄酒,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全无,也从没动过手术。“我很少上医院看病,平时两千来块退休工资买买菜、喝喝老酒,还能省钱买世博门票,不会觉得手头紧。”

  或许,知足少欲、轻安自在才是真正养生之道。记者看到,老人的书架上放满《老子》、《庄子》、《本草纲目》等,这些典籍都是他日常生活的智慧来源。老人年少时没读过书,退休后靠一本《新华字典》认字写字,几年时间便开始广泛阅读、以书为友,在他看来,不识字并不妨碍他领悟真理,但有“记问之学”后能让他增强表达能力,更好地教育晚辈。老人引以为自豪的是,儿孙辈15人都颇有出息,有的当上大学校长,有的成为舞蹈演员和电视台主持人等,在家孝顺长辈,在外为人谨信。

  观博找出门道

  享有天伦之乐,心胸自然豁达。

  成化育对于家事、国事和天下事都怀有一份关心。自从得知中国获2010世博会主办权后,他便一直关心办博进展,留意世博信息,每次看到报纸上的重要世博报道,不仅剪下保存,还圈圈点点做笔记,所有资料已装满厚厚一个A4尺寸的文件夹。

  第一次走进世博园,眼前气势宏伟的“东方之冠”、设计精妙的“世博轴”和朝气蓬勃的“小白菜”,对老人来说都格外亲切、似是故友。他拿出在中国馆前拍的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上的他身体笔直、表情严肃,“当时我激动得不行,一遍一遍在心里喊‘我终于来了,我终于来了’”。

  每次观博后,成化育都会写下数百字“世博流水账”,比如“6:00出门”、“7:30排队安检,百米冲刺排在第53名”、“22:00观看演出后离园,心满意足”等等,以便日后作整理。

  老人还为多次观博游客归纳三大 “门道”。门道一,从不同入口进园、尝试各类交通工具。因为他家住得远,到世博园区至少要换两三辆公交车,车程至少1.5小时。因此他每次观博都选择不同路线,从不同入口进入,比如3号口临近小而精致的城市最佳实践区,4号口靠近沙特馆、日本馆等热门场馆,每次景致各不相同;他还尝试过短驳公交线,观光公交线、越江轮渡线、水上夜景游览专线等不同交通工具,每次都有不同体验。

  门道二,看馆务求深入。老人看馆有股“钻劲”,进任何一个场馆参观时,他都会尽可能取阅馆内资料,回家再查资料、看地球仪,下回带着疑问再次进馆参观并询问工作人员,还特意选择有演出或互动节目的时段作一番深入了解。从没出过国门的成化育说,自己好比环游了全世界,“每看完一个馆,我都会对那个国家的发展历史、风土人情有个基本了解”。

  门道三,馆外风景值得玩味。有时累得走不动路、排不动队,老人就会坐在馆外看风景。他特别喜欢卢森堡馆入口处为纪念在一战中牺牲的志愿军而塑造的“金色少女像”,以及新西兰馆周边迎宾区里原住民舞者表演的毛利族“哈卡”战舞。此外,他不止一次认真欣赏泰国馆、印尼馆和阿尔及利亚馆等展馆门口滚动播放的风情片,“俯仰之间处处皆景”。

  感动难以言表

  在世博园里,成化育常常被“众星捧月”,受到各方礼遇。

  一次在哈萨克斯坦馆前,老人照例走到“绿色通道”前,一边出示身份证一边询问:“我今年97岁,符合‘绿色通道’通行的条件吗?”帅小伙工作人员顿时瞪大了眼睛,兴奋地说:“哇,您是我接待过年龄最大的游客!”他不仅立刻放行,还搂着老人拍照留念,此后有人一路陪同参观并介绍展品,其他游客见了,也纷纷上前和老人握手、打招呼,祝愿他“健康长寿”。

  在阿尔及利亚馆的经历让老人最难忘。那次,馆方负责人特批为老人开放小房间单独观看影片,保障老人观展安全。当他第二次进馆时,馆长等人还隆重地把他请进贵宾室,邀请他合影、留言。在专为贵宾准备的红色留言本上,老人工工整整写下“精彩,阿尔及利亚”几个字,那股自信淡定的“东道主气派”给馆方人员留下深刻印象。

  各方礼遇,让老人深感“难为情”。在他的观念里,并非自己年纪大了就理所当然该受人照顾,相反,他平时除了买菜出门不多。也很少坐公交车,避免给别人添麻烦。此次观博期间,他做足准备工作,随身携带小凳子。包里放满防暑用品、干粮和矿泉水等,起初还向场馆借轮椅,后几次全靠自己步行。

  观博期间,他和陪他观博的家人一起写过两封表扬信。一次在中国馆“寻觅之旅”展区,“小白菜”们不停引导人们分批排队坐轨道游览车,一个小女孩累得直不起腰,还坚持手撑栏杆维持秩序。老人感动不已,回家后,在表扬信中写下所见所闻,几天后特意送到中国馆工作人员手中,嘱咐对方“一定要表扬那个小女孩”;还有一次是在地铁车厢里,坐园区地铁从浦东园区赶往浦西园区继续参观的游客大多疲惫不堪,没想到老人一上车就有个小学生主动让座,一老一少由此闲聊起来,老人问出孩子的名字、学校和家庭住址,也给她家写了封感谢信。

  “世博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老人说,年过九十还能亲眼见证世博盛会,此生已是幸莫大焉。问他还有什么心愿,老人摇摇头,但转念一想又问记者:“我现在是不是有点知名度?如果是这样,那就转达我的心愿,希望大家都去看世博会,都不要错过好机会。”

  采访末了,老人在记者的笔记本上写下一句寄语——“希望大家踊跃参观世博会,机会难得”。涂涂改改重写好几遍,老人总算满意:“写得不太好,但我的心意很真诚。”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