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合作是港深产业合作重中之重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4日08:13  深圳特区报

  

金融合作是港深产业合作重中之重

  深圳特区报驻香港记者 刘秋伟 文/图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在政府总部就深港金融合作、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等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唐英年认为,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发挥“背靠祖国”和“一国两制”的优势,深港共同发展,才是一个有力的“龙头”。

  金融合作是港深产业合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而且深圳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具竞争力和潜力的市场,深港金融业合作发展不仅只是一个“前店后厂”的概念“前店”也能在深圳发展。请问唐司长,港深两地在金融合作方面应该怎样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唐英年:首先,我要对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要祝贺深圳特区版图扩大到全市。我觉得,这是对深圳过去30年工作的一个肯定,特区扩容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对深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过去30年,深圳跟香港的合作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将来有一个定位问题,在整个珠三角共同发展中,深港的合作与发展是一个亮点。我相信,以服务业为主的项目能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及前途,其中,金融业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合作框架上,我们都把深港合作当成是支撑,也作为珠三角发展的龙头。我认为,这个龙头不仅是香港,而是香港和深圳双方。我们共同发展,才是一个有力的龙头。因为深圳在金融业发展方面,对香港的错位发展,是个非常理想的伙伴。深圳有1000多万人口,而且人口素质非常高,当中有很多大学生,同时,深圳在服务业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及经验。

  我认为,在金融业服务方面,未来将有几个方面的合作。

  一方面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立,因为我国人民币在许多国家还在逐步开放,人民币的开放还需要一个离岸中心。在人民币开放初期,香港与深圳有这方面的合作空间,而且未来将更大。

  另一方面,在股票市场方面,深交所和港交所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也都有各自宝贵的市场,但工作重点不同,互补的空间是一定有的。去年,两个交易所还签署了新的协议推动双方的持续合作,尤其是在资讯交流、产品发展和人员培训等方面。

  此外,在金融业高层次结构产品方面,双方合作的空间更大,香港的结构产品,走得比较靠前,层次较高,因为香港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当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

  所以,我觉得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是深圳、香港共同发展的重中之重。

  很多方面可以大胆地先行先试

  记者:《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特别提出推动深圳与香港形成“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您认为这四大块是两地最有经济活力的内容,是可以让港深两地进一步发挥“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理念的重要领域。请问唐司长,您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推进的领域是什么?双方在产业互补、错位发展方面最需要提升合作的空间是什么?

  唐英年: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交谈关于深港、粤港合作的时候,他特别强调“先行先试”。《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后,我认为这个“先行先试”,实在有很多方面是可以大胆地创新合作。

  在创新合作方面,你刚才讲的几个板块,都是我们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有很多发展潜力的。譬如创新科技,有两个重要环节。

  一方面是人才,另外一个就是知识产权。

  有一些新的科技,比如杜邦太阳能全球薄膜光伏电研发中心,这是港府与深圳市政府“深港创新圈”的首个主要科技合作项目,研发中心就设在香港。我觉得,应该是香港在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另外一方面,香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日趋成熟。所以,他们就把这一块放在香港。另外,杜邦太阳能把应用科技及生产线放在了深圳。这就是我们共同发展的优势。

  我认为,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深港未来在创新科技这一块,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我们未来发展非常有潜力的。香港准备把西九文化区打造成为文化艺术的一个新的天地。西九文化区建成后,香港将为文艺人才提供更多机会,成为吸引文艺人才的地方,也包括吸引在外国学习的香港文化人才回港发展。

  我认为,珠三角未来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香港开放得比较早,创意空间相对要比内地大得多,相信深圳的文化创意发展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在这过程当中,两地会找到很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机会。但重点还是,共同发展以及人才市场,同时以深港为基地,辐射到整个广东、整个泛珠三角地区。

  记者:这也就是说,无论是科技,文化创意产业,还是物流贸易等等方面,深港合作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唐英年:是的。我认为,深港发展合作应该是在粤港发展合作之下的一个重点内容。因为深圳跟香港,整体来说,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我们的发展,应该是用创新的意志,来创造“先行先试”的创新发展。

  从软硬件两方面同时推进合作

  记者:在谈到深港合作这个蓝图时,您有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住在深圳,然后每天到香港去上班。实际上,在深圳置业的香港人很多,而且越来越多。随着深港合作日益密切,如果从方便市民的角度来考虑,您觉得还应该迫切地推动哪些工作呢?

  唐英年:深港两地的合作,我过去常说,可以住在深圳,到香港来上班。也可以住在香港,到深圳去上班。我知道,有一批人是这样的。

  我们先看一个数字,去年,香港到深圳的人流,每天已超过40万人次。这个数字,在过去每十年翻了一番。由此可见,深港合作在促进人流方面,增加是非常明显的。每天40多万人流,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关”了。我认为,未来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地增长。

  在硬件方面,我们通过高铁、开辟新的通关口岸,以及不断促进新的基建项目,来促进两地的人流和货流。

  在软件方面,我们也不断地改善。譬如我们现在开通的e通道,就是一些非香港居民的e通道,已经用得很普遍。我希望未来,非香港的居民,在深圳的居民,也可以用多一些e通道到香港来。

  又譬如我们的八达通,现在跟深圳已经通用了,我希望将来能够一卡两地都通用。深圳户籍居民可以办理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的签注,去年4月份才推出,现在已经超过600万人次。这项措施非常受欢迎。

  所以,我认为,深港未来的发展,都是共同发展作为大前提,互利共赢作为基础。在这个关系下,我们会不断地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同时推进。

  利用深港合作辐射内地

  记者: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您对深圳未来的发展有什么希望和建议?

  唐英年:对深圳过去30年的评价,我认为,深圳一定是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排头兵。

  我自己是搞企业的。早在1978年,我就在深圳成立了第一个项目,第一笔投资在黄贝岭。当时还是补偿贸易,还没有合资。在深圳,我们的投资项目不断扩大,后来辐射到整个珠三角,再到内地其他地区。

  可以这么说,我亲历了整个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而深圳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最近,深圳特区扩大到关外,这是对深圳过去30年贡献的一个肯定。我相信,深圳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再攀高峰。

  记者:特区现在扩大了,面积也增加了。您觉得这对深圳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机遇呢?

  唐英年:深圳跟香港的天然环境,实在很像。香港大约是1100平方公里,深圳现在扩大了,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比香港大一倍,人口比香港多大概50%-60%。两地加起来,大概3000平方公里,2000多万人口。这在任何一个定义下,都是一个很可观的市场。所以,我看未来发展的重点,不光是深圳和香港同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而应该把整个内地作为一个市场,利用深港合作,辐射到整个内地。

  记者:香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有很多经验值得深圳学习。唐司长,希望您不吝赐教,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深圳应该在哪些方面向香港学习呢?

  唐英年:我认为,重点还是互相学习。因为我们双方都有优点,都有优势,能够优势互补,一定能共同发展。

  在很多方面,我们应该向深圳学习。比如说,要建一条公路,深圳就比香港快很多;要建铁路,建大厦,深圳建得也比我们快。

  不过,在程序管理等一些软件方面,香港有一定的优势。我认为,发展要有一个过程。要做到每个市民都依法守法,就需要有一个过程。

  我想举一个例子,就是平常你在过马路时,看见红灯,就会停;绿灯亮,你才会过马路。这个实在很重要,因为对开车的人士来说,绿灯亮时他就行驶。但是,有不少司机绿灯时还要小心驾驶,因为他要看看是否有人不留神突然走出来。如果有很多行人闯红灯,对交通会造成很多危险,同时也会造成很多阻碍。

  发展,要有一个过程。我最近到深圳,发现有很多人过马路时很守规矩,很少出现在大路上突然跳出个人来。这个就是深圳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步的表现。

  所以,我认为,深圳和香港的发展,还有很多东西可以互相学习。

  唐英年: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1952年9月在香港出生,祖籍江苏无锡,出身工业世家。唐英年曾就读于美国密西根大学,1976年返回香港帮助父亲打理家族生意。曾任立法局议员多年,2003年8月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2004年1月任新成立的香港经济及就业委员会主席。2005年5月至6月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2007年6月23日,国务院任命唐英年为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