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但昭义:琴声中有一颗感恩的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5日07:33  深圳特区报

  

但昭义:琴声中有一颗感恩的心
著名钢琴教育家、深圳艺术学校教授但昭义。 深圳特区报记者 齐洁爽 摄

  【人物脸谱】

  9月3日上午8点,记者发短信给但昭义,祝贺他当选为“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的“杰出模范人物”,但迟迟没有等到他的回信。直到中午12点多,他才回信说:“抱歉,教学任务较多,刚刚从琴房出来看到短信。能获得如此不易的褒奖,我把它视为深圳人民给予我的崇高荣誉,我会倍加珍惜。没有深圳这块沃土,就不会有今天的收获。”

  今年已经70岁的但昭义,仍然把全副身心扑在钢琴教学一线。从陈萨、李云迪到左章、张昊辰,当他把一位又一位年轻的学子送到国际音乐舞台的中央后,依然日复一日地“钻”在琴房里,关掉手机,潜心教学,陪着一茬又一茬的小琴童一起向音乐的高峰进发,为深圳音乐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付出自己的辛劳和汗水。

  在工作之外,但昭义则被年轻学生们公认为一个“可爱的老头”。坐在记者面前的他满面春风,思维活跃,身形敏捷,听到门铃声,起身为年龄小他一个甲子的学生们开门时甚至带着小跑。他手持最新款的苹果手机,和国内外钢琴界的朋友们谈笑风生。他用很多年轻人都不懂的ipad平板电脑获取着最新的教学资讯。

  “深圳是我的福地。感恩之心不需要过多言说,在琴声里就可以听得到”,对于此次获得的荣誉,但昭义如此郑重地说。

  【人物面对面】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他因为培养出了多位钢琴比赛“世界冠军”而被称为钢琴艺术的“金牌教练”,他为深圳钢琴艺术的发展和钢琴之城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虽已年届七旬依然“退而不休”,耕耘在艺术教育最前沿,他的梦想是让深圳琴声处处闻,成为享誉世界的钢琴之城。

  他就是著名钢琴教育家、深圳艺术学校教授但昭义。在“深圳经济特区30年30位杰出人物”揭晓之后,记者专访了这位名列城市荣誉榜的“文化英雄”。

  做深圳钢琴艺术教学的“拓荒牛”

  记者:今年恰好是你到深圳从事钢琴教学15年。回想15年前,那时的你已经55岁,在那个并不年轻的年龄,离开自己熟悉的城市到深圳重新创业,会不会觉得有些“冒险”?

  但昭义:是。1995年,我在几乎临近退休的年龄做出来到深圳的选择,现在想来,那确实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和事业的分水岭。从那一年起,我的钢琴教学事业迈上了新的征程。毕竟,人人都说深圳是一座年轻人的城市,而那时的我已经55岁。我记得当时深圳市人事局按规定引进专业人才的年龄上限是45岁,特殊人才可以放宽5岁,那我也不够条件。但特区不愧是特区,考虑到我的特殊情况,对我破格引进,我非常感激。

  记者:当时深圳是你唯一的选择吗?

  但昭义:不是。过去很长时间,内地的人事制度比较“死”,没有人才流动这一说。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有了人才自由流动的可能。当时,我无法想象在同一个单位一直工作到退休的状况,渴望“挪动”一下。不过说实话,当时并没有明确目标,甚至说有些“盲目”。最初的选择是广州和厦门。我曾专门到过广州星海音乐学院考察,有些适应不了那里的天气。而在厦门,钢琴家殷承宗的哥哥办了一个学校,也想请我过去。但最终,我还是钟情于我的第三个选择——深圳。

  记者:来到深圳工作是怎样的机缘?源于什么样的动力?

  但昭义:当时我儿子先到深圳工作,不断地跟我说这座城市多么有魅力。我开始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希望。1994年,我的学生陈萨和吴慈获得了首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和第三名,教学成绩开始受到国内同行的注意,也引发了深圳市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术学校的兴趣。当时的深圳艺校副校长李祖德通过我的一个学生跟我接触,希望我到深圳教学。但我那时还稍有犹豫,毕竟我当时是在大学里教书的教授,而深圳艺校还是一所艺术中专。但到深圳考察一番后,我便有些心动。

  记者:是什么触发了你观念的转变?深圳对你的吸引力究竟何在?

  但昭义:1995年,我带学生李云迪去参加美国斯特拉文斯基青少年国际钢琴比赛,特意途经深圳,为的就是考察一下这里的环境。通过与深圳文化部门和深圳艺校领导、老师们的实际接触,我感触很深。他们都对我的到来表现出了巨大的热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还了解到,深圳对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充满了雄心,这里的人事关系也比较简单,能够给我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的空间。在财政上,也能免除钢琴教学的后顾之忧。所以我便打定了主意,要把自己的后半生留在这座城市,做深圳钢琴艺术教学的“拓荒牛”。

  佩服深圳的文化远见

  记者:刚刚来到深圳时面临的环境是怎样的?你的钢琴教学如何在深圳重新起步?

  但昭义:我回四川音乐学院办调动手续时,当时的领导对我的选择很不理解。他说:“都听说深圳是文化沙漠啊,你到那里去能干些什么?”但我确实是义无反顾的。当时,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钢琴艺术的基础确实比较薄弱,深圳艺术学校那时只能面向深圳本市招生,生源质量也无法保证。但我那时的想法是,不要好高骛远,而是准备踏踏实实安下心来,做一些基础性的钢琴教育工作,一步一步夯实这里的钢琴基础。

  记者:但事实上你后来做出的成绩远远超过了外界以及你本人的期望值。

  但昭义:这确实得益于深圳有关方面对我这位“老头”和年轻学子们的鼎力支持。在到深圳之前,我曾经带学生去德国和美国参加钢琴比赛,在国际一流的比赛上,我知道了国际比赛是什么水准,什么是好的钢琴演奏,既比出了差距,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心里有了点底。我意识到,参加国际比赛和教学之间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水平。但在内地,没有这样的条件,像我带李云迪第一次出国比赛都是自费出去的。而在这方面,深圳给了我和学生很大的支持力度,为后来取得一些成绩打下了扎实基础。

  记者:如果1995年你没有选择来到深圳,还会有以后的那些成绩吗?

  但昭义:肯定不会。这不仅仅是因为不同地域的经济实力的问题,而是如果留在内地,由于种种束缚,不可能把有限的资源都给我但昭义一个人,难免会把许多机会给“平衡”掉了。而在深圳,我得到了全面的、无条件的支持。以李云迪为例,如果没有跟随我来到深圳,他走到日后那样的高度绝不可能。到深圳后,李云迪先后参加了5次国际比赛和两次国际大师班,都是由政府和学校资助出去的。那时虽然大家对国际比赛的认识不一定透彻,但对我的决定和要求却毫无保留地支持。甚至从来不给我们下任务,从来没有说一定要去拿奖,而是放手让这些孩子去锻炼和闯荡。这显示了深圳的文化远见。

  记者: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说,他们来到深圳学习带给他们什么样的转变?

  但昭义:深圳的求贤若渴也表现在对学生的支持上。为了吸引这些优秀的生源,深圳给了他们很好的条件,不仅给琴童和他们的家长免费提供住宿条件,还为不少家长安排了工作,只要能弹好琴、出成绩,文化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向来说一不二,完全服从教学的需要。

  用哲学原理指导钢琴教学

  记者:从陈萨、李云迪到左章、张昊辰,他们相继在国际一流钢琴比赛中奏凯,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但昭义:机遇当然是有的,但若干条件交汇在一起,便构成了一种必然。在开始阶段,我在主观上给自己的目标定位比较低,重点在打基础,而自己和学生的努力则比较高。通过一次又一次参加国际比赛的实践,我渐渐了解了国际钢琴教学的水准和潮流,不断提高对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风格把握方面的要求,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这样渐渐摸索出了一些规律。

  记者:听起来你在钢琴教学上还运用了一些哲学思考?

  但昭义:可以这么说。我年轻时学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说不上精通,但那些基本原理在我脑子里有很深的印象。我喜欢思考,把这些哲学原理运用在教学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比如在参加国际比赛和教学之间,便有着彼此促进的互动关系,认识了标准,去通过小、中、大的不同程度比赛去不断追求这个标准,就会提高钢琴教育的水平。

  记者:有人说,你的学生都是好苗子。在选材上你有什么心得吗?

  但昭义:打个比方,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鸡和蛋的关系,鸡的本事再大,也不能把一颗石头孵成小鸡。这用哲学原理讲,就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老师和学生之间向来是教学相长的。以张昊辰为例,他肯定是棵好苗子。他在读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时候,学校为了怕盲目拔高,不允许学生弹肖邦练习曲。以至于张昊辰在学习内容上经常“吃不饱”,学校学一套,家里另学一套。后来他妈妈把他送到我门下,第一个假期,我就给他布置肖邦的12首练习曲。结果他令人惊讶地全部完成。可见对天才要有特别的教育方法,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

  钢琴没有“点穴秘诀”

  记者:很多人都关心一个问题,你的钢琴教学成绩如此斐然,究竟有没有什么秘诀?

  但昭义:如果说就像武术中的那种点一下对手就没命的点穴秘诀,自然是没有的。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确实探索出了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钢琴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古典音乐有那么多的流派,并不是说会教巴赫,就一定会教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音乐。秘诀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但钢琴学习在各个阶段有什么样值得注意的问题,确实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记者:能否透露一二?

  但昭义:我把这些要害问题总结了三点。第一是注重基础,要踏实勤恳,容不得一点马虎。第二是注重声音,钢琴是一项听觉的艺术,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最核心的,没有好的声音就没有好的音乐。这里说的声音涵盖了技巧和音乐表现两个层面的意义,从钢琴的结构、发音的原理到触键的技巧,形成了一套鸣奏声音的科学方法。第三,注重音乐表现,也就是风格问题。一个好的声音只有具有情感的表现力,才能进入音乐的范畴。

  记者:很多年轻的钢琴演奏者以及观众都喜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式表演,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但昭义:钢琴弹奏不是耍杂技,钢琴家是艺术家,而不是匠人。按照辩证法来讲,就是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定要知道,演奏技巧只是手段,音乐才是最终目的。我常常跟学生讲,不要盲目追求技巧,音乐没有抓住情感和灵魂是不行的。当然,出众的技巧确实会增加音乐的表现力,但这只是一部分。音乐的内容、形象和情绪情感才是主要的。无论弹得再猛,只能说震撼人,但不一定打动人。

  记者:有了一套成功的、成型的教学方法后,是不是教课就轻松多了,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

  但昭义:并非如此。几乎每一堂课之前,我都需要很好地备课。如今学生们弹的很多东西在我们过去的年代并没有弹过。我需要对作曲家的传记、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早期、中期、晚期不同风格的变化进行详细了解。我始终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努力谦虚好学,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许多钢琴界的专家来深圳讲学,我都会坐到第一排,对着乐谱,不停地记录,并经常三思而后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培养深圳钢琴的后续梯队

  记者:你在教学之余还经常发表一些论文,是想通过理论的东西把自己的心得给同行分享吗?

  但昭义:嗯。我早在60岁之前,便计划在退休之后要写一本理论专著,把自己对音乐和钢琴教育的理解倾注其中,给别人留下有益的启示。但由于没有按时退休,教学任务繁重,这本大的书暂时还没有完成。但平时经常写一些论文,每当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便努力去找到答案。实践,理论,再实践,最终形成这些论文。写论文并不是为了职称或其他的现实目的,而是寻求规律,把实践中零散的东西上升到理论认识,然后指导学生就更有自信和把握。

  记者:很多人关心,在你的身后有没有形成一个素质过硬、较为完整的青年钢琴教师梯队,让深圳的钢琴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但昭义:音乐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太多人的共同努力,不是仅仅靠某个老师就可以。我在深圳艺校曾经形成多年的习惯,每个周四的下午安排四节课,给其他钢琴老师的学生上课,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的指点来指导年轻教师的教学方向,将自己的心得和经验跟他们分享,提高深圳艺校钢琴教学的整体水平。后来,我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开设了但昭义钢琴艺术中心,首先便是办教师培训班,连续办了五届,非常细致地把钢琴基础教育阶段怎么教学做了示范。我的方式是一边讲,一边进行教学示范,让年轻老师们从实践中获得提高。他们将成为深圳钢琴教育的栋梁。

  记者:有市民听说你最近一两年重返四川音乐学院教课,都担心你会不会离开深圳?

  但昭义:不会的,请大家放心。实际情况是,我离开四川音乐学院来到深圳的很多年里,他们一直请我回去教课。过去一方面太忙,另一方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去年,我的学生薛啸秋考上了四川音乐学院,需要我继续教他,因此就利用这个契机过去办办讲堂、上上课。我现在两地跑,在深圳的时间更多。在深圳的15年,是我一生当中很重要的阶段。这里给我这么好的条件,出了这么多的成果,我怎么会走呢?我不会离开深圳这块土地,永远不会走。

  教钢琴是最快乐的事

  记者:2006年,你牵头办起了首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在国内、国际乐坛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第二届钢琴协奏曲比赛是否也在筹备中了?举办这样的比赛对深圳建设钢琴之城有何意义?

  但昭义:对。第二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计划明年10月举行,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我一直认为,深圳提出建设钢琴之城,并不是仅仅因为有了李云迪、陈萨、张昊辰乃至深圳艺校和但昭义,就达成这样的目标了。钢琴之城还应该有其他的支柱,比如发达的钢琴产业、广泛开展的专业、业余钢琴教育,以及较高的钢琴普及率与教育水准。此外,国际性的重大钢琴活动也是钢琴之城的应有之义。通过举办这样的比赛和大师班、钢琴艺术节,推动钢琴学术研究,扩大深圳钢琴艺术的影响,对钢琴之城建设大有裨益。

  记者:第二届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与首届会有什么不同?

  但昭义:当然会更上一层楼。我们吸取了美国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的改革经验,准备把获奖范围从6名减少为3名,使奖项的含金量更高,获奖选手的荣誉感更强。另外,比赛的难度要增加。每位选手的初赛将从20分钟延长为半个小时,复赛、决赛中所演奏的协奏曲数目也要增加。目前,协奏曲比赛在国际乐坛独树一帜,如果办得好,将极大地扩展深圳作为钢琴之城的影响力。

  记者:你去年69岁的时候才正式退休,退休后的生活跟以前有什么不同?

  但昭义:其实,我是退而不休。去年,深圳艺术学校给我办了退休,在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的同时,学校便为我颁发了终身教授的聘书。现在我还经常回学校上课,教学任务依然很繁重,上课的密度也有增无减。不过,深圳对我如此器重,我不能撂挑子。从我自身来说,教钢琴依然是我的乐趣,干自己愿意干的事就很快乐,做这样喜欢的事,其实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记者:您70岁依然耕耘在教学一线,身体状况能否吃得消?

  但昭义:我的身体精力还好。我自小在老家重庆便习惯“爬坡上杆子”,读书的时候经常爬很高的山,锻炼了一副好身板。所以对工作完全应付得来。

  记者:你的不少学生已经走上国际乐坛,成为叱咤风云的钢琴明星。和他们的联系多吗?

  但昭义:学生们最终走上世界大舞台,这便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安慰了。他们都很关心深圳、学校和我,陈萨经常发短信问候我,李云迪每年春节都会给我拜年。张昊辰逢年过节也都会给我打电话。有时他们回深圳来,也要弹琴给我听,让我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其实对做老师的来讲,学生的一个问好和祝福就很开心了。把他们送到更高的舞台,不就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目的嘛!

  【专家评说】

  深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熊家源:

  “他是深圳文化的一面旗帜”

  深圳2003年提出建设钢琴之城,很大程度上源于但昭义带领他的学生们在国际钢琴比赛中摘金夺银所带给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这座城市在钢琴艺术上的努力和雄心,和但昭义付出的心血与取得的耀眼成绩是分不开的。他绝对称得上是深圳文化的一面旗帜,也为深圳在国内和国际树立自身的文化形象立下了功勋。

  但昭义在钢琴教学上通过含辛茹苦、认真钻研,取众家之长,不断摸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因材施教、科学的方法,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也取得了“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如果说一位钢琴老师带出一两位优秀的学生是成绩的话,那么但昭义所带出的钢琴天才们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梯队,就不能不说创造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奇迹。

  每个人取得的成就都和他所处的时代、所立的土壤分不开。在这一点上,但昭义和他的学生们受益于深圳这块沃土,深圳也因为他们动人的琴声而散发出迷人的气质。

  【学生心声】

  青年钢琴家李云迪:

  “他是我永远的恩师”

  我从9岁开始就跟着但老师学钢琴。期间,也经历过不少波折,都是在但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的。比如说,我12岁那年,有的老师觉得我的手对于弹钢琴来说太小,怕我由于这个因素,将来在钢琴演奏上不能有很好的发展,甚至劝我放弃钢琴,于是,我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是但老师认为我可以继续培养下去,我在他的鼓励下,才坚持学钢琴的。后来我到深圳来,也是因为但老师。

  但老师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谦虚、脚踏实地,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教出的学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他都从来没有骄傲的时候。应该说,这也就是他最大的成功因素。他自己有很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在这个领域已经相当熟悉了,可是他从来都不掉以轻心,总是兢兢业业地研究、备课、分析钢琴曲作品。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老师是我永远的恩师。每次回到深圳,我都会弹琴给他听,认真聆听他的意见。他的谆谆教导会永远伴随着我在乐坛闯荡。

  【经典话语】

  学生们最终走上世界大舞台,便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安慰。其实对做老师的来讲,把他们送到更高的舞台,就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目的!

  深圳提出建设钢琴之城,并不是仅仅因为有了李云迪、陈萨、张昊辰乃至深圳艺校和但昭义,就达成这样的目标了。钢琴之城还应该有其他的支柱,比如发达的钢琴产业、广泛开展的专业和业余钢琴教育,以及较高的钢琴普及率与教育水准。国际性的重大钢琴活动也是钢琴之城的应有之义。

  钢琴弹奏不是耍杂技,钢琴家是艺术家,而不是匠人。演奏技巧只是手段,音乐才是最终目的。不要盲目追求技巧,音乐没有抓住情感和灵魂是不行的。当然,出众的技巧确实会增加音乐的表现力,但这只是一部分。音乐的内容、形象和情绪情感才是主要的。

  在深圳的15年,是我一生当中很重要的阶段。这里给我这么好的条件,出了这么多的成果,我不会离开深圳这块土地,永远不会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