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5日07:33  深圳特区报

  

深圳文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深圳报业集团驻京记者 罗勤 文/图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昔日的“文化沙漠”已是一派“繁花似锦”——“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动漫基地”等称号为深圳拥有,而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数字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在深圳更是“春色满园”。对此,国家文化部部长蔡武有着更为深刻的诠释:“建立特区30年,深圳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将一个文化资源贫瘠、文化底蕴并不深厚的新兴移民城市由‘文化沙漠’变为了‘文化绿洲’,30年间,深圳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真正发挥了文化建设‘试验田’的作用,走在了全国前列!”

  8月18日上午,蔡武部长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起深圳文化建设,如数家珍。

  深圳30年的成功实践,孕育了体现时代特征的特区精神

  记者:今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我们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您。30年前,深圳是一个仅3万多人口、两三条小街道的边陲小镇,今天深圳已发展成为现代大都市,特区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您认为最成功、最值得总结的经验是什么?最值得传承的精神是什么?

  蔡武:很高兴接受你们的采访。

  首先祝贺深圳三十而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深圳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起来的,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深圳发展变化的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关于创建经济特区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

  认真总结深圳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个人认为,深圳的成功经验主要有这么几点:

  一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气魄,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

  三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改革统揽全局、推动对外开放,在扩大开放中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深化体制改革。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深圳的价值所在。

  四是坚持实事求是,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和不同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点,提出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

  五是坚持敢闯敢试的特区创业精神,在这些创业精神中有两点给我印象深刻,一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二是“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深圳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孕育了体现时代特征的特区精神,我认为最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就是这种特区精神,主要包括:一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二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三是追求卓越、崇尚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深圳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记者:您曾多次亲往深圳考察调研,对深圳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深圳文化建设有哪些方面您认为做得比较好,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蔡武:深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城市。我最早到深圳还是1985年,那时的深圳还是一片工地,上世纪90年代初又去过几次,每次去都深刻感受到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进入新世纪,深圳已经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2000年我带一个团到北欧访问回国,途经深圳,那是5月的一天,在深圳市民广场,灿烂的阳光下,绿草成茵,鲜花绽放,美极了!代表团里的一个人开玩笑说:早知道深圳这么美丽,我们还跑到国外看什么啊!

  深圳经济特区从1980年正式建立至今,只有短短30年时间。30年,在历史长河中似白驹过隙,但也正是这30年,让这座城市有了太多的梦想和骄傲,太多的忧患和感慨。“试验田、排头兵、风向标、桥头堡、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等等,在这30年里,中国没有哪一座城市可以拥有这么多重的角色和身份。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和改革开放的窗口,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目标,深圳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文化商品交易中心、现代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文化精品荟萃的园地,形成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先导性并充满活力的国际性都市文化,为我国城市的文化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深圳积极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打造“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形成了青春时尚、开放多元、先锋创意的城市文化品格,建立了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品牌。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创办了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所文化产业产权交易所,产生了雅图、华强科技、腾迅、华夏动漫等一大批在全国领先的文化企业等等。

  同时,深圳市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建立了以深圳图书馆、音乐厅、深圳博物馆新馆、少儿图书馆和深圳大剧院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使文化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深圳以“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为代表,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使百姓得到实惠。

  深圳在对文艺精品的策划、组织、资助和推广方面更是逐渐形成了长效机制,为文化精品生产提供了创作动力。去年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排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主题歌“走向复兴”就是深圳组织创作的。我是《复兴之路》的总监制,在创作《复兴之路》时,我们整个剧组就一直想找到一首能集中表达《复兴之路》主题的曲子,找了很久。当大家拿到《走向复兴》这首歌曲,一听,都很兴奋,马上拍板:“就是它了!”这也是深圳人继创作《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后,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又一精品力作。也是深圳这块改革开放热土结出的又一丰硕的文化成果。

  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文化“走出去”取得重要成效,“深圳文化周”以及春节文化交流等活动形成品牌,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更加紧密。不仅扩大了深圳的国际影响,也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深圳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这些变化,这些成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圳读书月”已成为品牌,并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

  记者:深圳从2000年11月在全国率先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到今年已整整坚持了十年。十年来,深圳读书月始终以“阅读、进步、和谐”为目标,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氛围,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0多项,市民参与人数从第一年的170多万上升到2009年的900多万人次,深圳人均购书数量已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您怎么评价深圳的读书月活动?您认为这样的文化活动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精神?

  蔡武:一个城市真正的气魄和精神,不仅体现在高楼大厦、经济发达,更重要的还在于文化,文化正日益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幸福安康,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这个结论符合深圳实际。

  据我所知,十年来,“深圳读书月”活动坚持不懈,政府大力支持,市民广泛参与,社会影响深远,“亲近阅读”、“以读书为乐”逐渐成为了深圳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月”活动也成为深圳文化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深圳市人均藏书量、人均购书费在全国均名列前茅。特别是2003年以来,深圳市投入资金约10亿元建设“图书馆之城”,建立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服务网络,确保市民出门1.5公里范围内就有一座图书馆。图书馆的建设,不但在中国是最先进的,在世界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近年来,深圳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图书馆服务,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2009年12月文化部在深圳专门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深圳的经验。“读书月”已成为深圳市文化建设的品牌,并在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国有不少地方学习借鉴深圳的经验,在推进全民阅读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深圳30年来创造的令人瞩目的发展奇迹,与高素质的城市建设者密不可分。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读书月”活动的深入开展,对于提高深圳市民的素质,提升深圳的文化品位,涵养深圳的文化特色,都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更为提高深圳市民素质,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深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将进一步提升深圳这个城市的持久竞争力。

  深圳是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生地

  记者:2008年12月,深圳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设计之都”光荣称号,深圳把设计当作战略工具、指导城市转型的战略眼光受到联合国的高度评价。您认为“设计之都”和创意经济的发展,会给深圳下一步的城市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可能?

  蔡武: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授予“设计之都”光荣称号,成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获得这个殊荣的城市,是实至名归!

  深圳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是一个时尚和现代的城市,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是中国现代设计理念的发生地。在工业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珠宝首饰设计、钟表设计、玩具设计、工艺礼品设计、动画设计、软件设计等领域,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设计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是塑造品牌、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设计也体现文化内涵和技术内涵。我认为,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一是有利于提升城市软实力。打造“设计之都”有利于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深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有助于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深圳可充分利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平台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创意城市的交流与合作。三是有助于抢占创意产业发展制高点。“设计之都”增强了深圳对创意资本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有利于吸引创意产业要素的聚集。四是有利于城市品牌的推广。“设计之都”有利于深圳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牌”。

  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记者:深圳从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的文化发展战略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性产业。您在不久前说过,中国文化产业虽然有了巨大的发展,但目前还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文化企业“软小散滥”、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的问题,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您认为深圳要发展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性文化企业,还需要作哪些方面的努力?

  蔡武:深圳很早就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和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说明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一直很关注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据我所知,近年来,深圳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531.3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48%,在传统优势产业如印刷复制、工艺美术和新兴产业如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内容等方面,具有全国比较优势。特别是在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方面,为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但和全国的情况一样,深圳市文化产业也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在财政资金扶持、重大项目规划用地保障、高端人才的培育、引进和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全社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二是要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区的孵化功能,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三是要充分发挥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的作用,搭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文化产权交易市场,打通文化产业投融资瓶颈;四是要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大批文化产业高端人才;五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建立创意成果的保护和服务体系。

  力争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

  记者:2003年深圳被中央确定为全国9个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地区之一,7年来,深圳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全面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各项任务。在新的历史时期,您认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今后应如何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在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方面率先在全国有所创新?

  蔡武: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很大的不同是,文化产业主要以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作为资产存在的表现形式。由于缺乏对文化产权内在价值的市场评估,融资难成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加快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希望深圳能够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进一步探索,力争有所突破。

  事实上,深圳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性试点地区,在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方面已经作出了努力,有着良好的基础。比如,深圳在全国较早成立了文化产权交易所,并且在今年的第六届文博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深圳还积极参与发起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希望深圳继续加强这两个与文博会相配套的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推进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良性互动,打造立足深圳、对接港澳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文化产权交易及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中心。

  具体而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作为专业的文化产权交易服务机构,要在文化无形资产的评估和抵押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交易制度和金融产品,实现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促进文化创意成果转化。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则要着眼于整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重点推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代表文化产业最新趋势的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不断提升深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努力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深圳特质的城市文化

  记者:深圳得改革风气之先,处改革阵地前沿,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在今天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深圳要大力培育城市文化,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该如何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

  蔡武:目前我国文化建设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对此,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有集中论述;文化建设列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程,对文化投入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提供了契机;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内容产业发展和新兴文化业态的产生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和适宜的环境。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可以说给我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最好的机遇。而当今时代,经济和文化相互融合,已经密不可分。一个地方一定要发展有文化内涵的经济,要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品格,必须重视文化、重视创意,否则在产业链条分工上只能处在下游,永远没有主导权和发言权。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因素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最终决定一座城市的地位和未来。

  深圳要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要打造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必须抓机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形成体现时代特征、符合深圳特质的城市文化。在这方面,深圳市委、市政府已经作出了很好的规划,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抓好深圳的文化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创造和培育与深圳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和创新城市的目标相匹配的包容、青春时尚的文化个性和气质,打造创新型、力量型、智慧型现代化都市文化。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三点。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是要继续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努力构建适应文化生产力要求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业态的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在包容开放的环境中,推出文化的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文化“大家”。

  三是要进一步扩大文化交流,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以开放的视野、博大的胸襟,大胆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努力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中西贯通的城市文化特色。

  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记者:您说过,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要坚持多种途径。您认为已连续举办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深圳,在这方面应该做些什么?

  蔡武:深圳文博会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国家重点扶持打造的文化会展和出口品牌。文博会的目标是“办成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

  扩大文博会海外影响,协助文博会成为一个国际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和品牌,是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经过几年的努力,文博会不断成长壮大,本届文博会在交易额、参展规模、国际化程度、参观人数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成为展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重要窗口。文博会的未来发展,还要继续发挥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有限公司的主动性和引导性,加强公司力量,使其向国际会展企业转变。要积极探索一条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展会运作模式,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具体运作,建立国际化会展运作流程,形成具有深圳文博会特色的盈利模式和办展模式。要加大深圳文博会的国际化程度,提高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化运作水平。

  深圳在多层次推动文化“走出去”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加强政府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导作用,并在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在出品牌、出精品上下功夫,着力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着力加强出口平台和营销渠道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祝愿大鹏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飞越好

  记者: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年,您对深圳有什么祝愿?

  蔡武:我想说3句话。第一句是,祝愿深圳在30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深圳速度”,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继续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和排头兵。第二句是,祝愿深圳保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深圳、全国乃至全世界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的贡献。第三句是,祝愿深圳秉持“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发挥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最后衷心祝愿深圳:大鹏展翅,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越飞越好!

  蔡武

  1949年10月生于兰州,祖籍甘肃陇南,法学博士。1968年11月在甘肃省高台县农村插队,1971年2月在甘肃省山丹煤矿、甘肃省燃化局、煤炭局工作,1978年9月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毕业后在该系任教;1983年7月后在共青团中央工作历任团中央国际联络部部长、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常委。1995年2月任中联部研究室主任,同年7月任中联部副秘书长兼研究室主任,1997年6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2005年6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2008年3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副书记。2008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党组书记。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