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往事催人奋进未来满怀豪情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5日11:10  深圳晚报

  

往事催人奋进未来满怀豪情
9月4日本报封面版。

  深圳晚报记者 陈黎 见习记者 张型锋

  随着“深圳经济特区30年100件大事”评选活动尘埃落定,一件又一件早已被铭刻在深圳记忆深处的大事件,再一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它们不仅记录着深圳每一步前行的步履,也曾寄托过无数深圳市民在那些岁月中的青春梦想和满怀豪情。追昔抚今,深圳人不禁感慨万分。

  54件事首创“全国第一”

  改革开放排头兵不辱使命

  在评选产生的100件大事中,属“全国第一、首创、率先、开先河”的事件就达54件。这些令参与者、见证者铭心刻骨的大事,是特区30年建设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第一”,书写着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峥嵘历史。在采访中,见证者们满怀激情地向记者讲述着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

  作为特区最早的拓荒者、曾担任深圳副市长的舒成友对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终结票证制度记忆犹新。“那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按票分配。深圳人口急剧增长之后,商品就更加短缺了。后来深圳敞开供应,由市场调配生活所需,粮票由此在深圳成为历史,市场经济成了深圳腾飞的翅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1994年全国各省全部取消了粮票,而此时,离深圳取消粮票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多年。

  见证了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老工程兵张淑运向记者介绍,1982年10月动工建设的国贸大厦采用内外筒整体同步滑模新工艺,使施工速度逐日提高,不仅创出“三天一层楼”的纪录,还建设成了当时内地第一高楼,使“深圳速度”享誉中外。张淑运认为,率先使用新工艺创造了“深圳速度”,也创造了深圳“一夜城”的神话。

  来深建设者张培培在深圳也是我国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工作,她向记者介绍,1981年,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物管公司,对商品房实施综合性管理并提供有偿服务:业主水电费由收款员代缴,小区清洁工作由清洁员打扫……这些在今天看来司空见惯的工作,迈出了内地物业管理服务行业的第一步,自此后的30年里,物管业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是创新的深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行业,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深圳市城市化协会理事陈浩教授认为,深圳所创下的一个又一个“第一”,是深圳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好证明,充分说明了深圳这块“试验田”不辱使命,勇于为全国改革开放探索新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也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劳务工找到家的温暖

  移民城市成“梦想实现的地方”

  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深圳在30年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大事与外来劳务工息息相关。1989年,百万劳务工下深圳,形成了特殊的移民潮,深圳成为最早聚集打工者的城市之一;1992年,深圳出台最低工资标准,在内地率先探索最低工资制度;1992年,《深圳市社会保险暂行规定》出台,在中国内地率先探索“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有机结合”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1985年来深圳打工的刘先生早已经不再是流水线上的插线员。他向记者表示,年轻时告别乡下老家的决定让他终生受益,现在,他不仅学会了压模手艺,还当上了工厂的管理人员。1989年来深圳的黄先生也在深圳实现了梦想,他通过自学成才,成功考取了高级电工证书,不仅在某房地产公司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还顺利入户深圳成为“特区人”。

  “有了最低工资制度,老板就不能说发多少就发多少了。”在福田百花片区做清洁工的陈阿姨对记者说,“这个制度好,让我们这些普通打工者有了生活保证。”正是这个1992年由深圳率先出台的最低工资制度,加速了我国相关法规的制定进程。如今,我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这项制度使数亿劳务工受益。

  “吃药打针还能用医保卡,在农村老家可没这样的待遇。”在某电子厂打工的廖女士是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受益者之一,每次去医院看病她都为自己来到深圳“感到幸运”。深圳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低缴费、广覆盖、保基本”的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在试点基础上,还颁布实施了全国首个劳务工医疗保险办法《深圳市劳务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劳务工医疗保险待遇有所提高,在深劳务工就医更方便更实惠。

  在采访中,不少来深劳务工对深圳的“宽容、不排外”的城市精神表示认可,对深圳出台各项保障劳务工生活就业的各项制度满怀感恩。在罗湖居住的湖南籍劳务工陈先生对记者说:“在深圳能感觉到家的温暖。”

  30年历程书香愈浓

  经济重地开创崭新文化气象

  以经济飞速发展而闻名的深圳,曾几何时也被人们称为“文化沙漠”。而在走过30年之后,今天的深圳却以“设计之都”、“知识城市”的崭新形象令世人耳目一新。

  这绝不是偶然。2000年,首届“深圳读书月”成功举办,标志着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学习型城市,从此这座城市的书香更浓郁,读书声更响亮;3年之后,深圳正式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在全国率先吹响“文化立市”的号角,这意味着在那个以GDP论英雄的年代,深圳已经率先走上了以文化为轴心的城市发展道路。

  随后,2004年首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深圳举行;同年大芬油画村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2006年,深圳图书馆新馆开馆,成为中国内地投资最大、设施服务达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2007年,深圳又率先向市民免费开放市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在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典范……

  回顾这一桩桩文化大事,深圳的文化人激情满怀,不吐不快。作为深圳图书馆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员工,肖更浩亲手接待过图书馆新馆的第一批读者,也亲眼见证着深圳人一天比一天更热爱学习和阅读。“2006年7月,图书馆迎来新馆开放的里程碑,我也迎来了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生里程碑,我至今记得第一眼看到别致、现代新馆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受。”他感慨地说,起初很多人带着好奇来到图书馆参观各种设施,慢慢地看书的人越来越多,“如今,每天早晨还没开馆,就有许多读者在门外排队等候,许多人一星期至少要来一次图书馆,阅读已经变成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作为历届读书月活动策划人之一,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见证了深圳读书月活动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在坚持举办十年之后,读书月活动已经从一个书城的活动,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狂欢节;从一个月的活动,成为深圳市民快乐阅读的生活方式。”一个城市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倡导和推动阅读,尹昌龙认为,这种高贵的坚持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所提倡的“以读书为荣”的价值观念和“以读书为乐”的生活模式,表明了深圳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追求,更表明深圳对未来的志向和不急功近利的远大抱负,而这正是深圳软实力的源泉。

  正如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所说,深圳受到土地、人口和环境等资源条件的制约,未来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城市的内涵上下功夫,这个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个城市的文化。深圳的发展经历了拼经济比富裕、拼管理比硬件这两个阶段后,已经迈入了以文化为主题的发展阶段,面临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新的发展格局,“我们留给后世的不应只是物质上的丰饶,还有丰富的精神创造,我们筑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还在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