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良心发现的愧疚不能只有言语没有行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0:06  红网

  广东一政协委员在调查政府改造项目之后发现至今在粤北和东西两翼的贫困户数量还高达70多万户,三百多万人,还有超过两百万户人家还居住在泥砖茅草房中。作为此次调研组的组长,这位政协委员颇为动容:“山区农村贫困落后的程度,让外地来的同志都感到难以置信。”在广东省专题协商讨论会上,该委员对此再次动情,说:“感到他们真的很可怜。”(《新快报》9月5日)

  贫困如影随形,民生如花凋零。一边是高楼林立的辉煌,另一边却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困窘,如此天壤之别给人的震撼与隐痛难以形容,给人的冲击也难以估计。

  这让人的同情之心油然而生。悲天悯人,滴泪是金,但是当“感到他们真的很可怜”这一句话从一个官员的口中说出,我却觉得它听起来无比的别扭和刺耳。

  拥有同情心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而作为一位官员面对百姓的困境与艰难则更应拥有愧疚感。中唐诗人韦应物在《寄李儋元锡》一诗中写道:“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是他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他因治下民多流亡自己却拿着高薪而感到愧疚,而如今面对政府治理下的民生多艰,一个官员怎能是同情而已?

  不去反思政府的不作为和发展模式、思路的欠缺,反而同情心大加“泛滥”,这不是坏事,但是也不是好事。这首先暴露出的是一些官员对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模糊与错位。在他们的意识中,官员是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管理者自然是在一个制高点上俯视苍生,对社会的发展做“最高指示”。正是如此的高高在上惯了,对于群众冷暖就不能感同身受。所以,每次面对百姓的不幸他们就会自然地冒出“可怜”的第一想法,而不是“愧俸钱”的歉疚与自责。当然,更有一些官员甚至是即便心中有所愧疚,但却放不下“官员的架子”,认为身为官员向群众道歉“很没面子”。

  觉得你可怜的潜台词是不是你的“可怜”与我无关?而我的同情则是人性美好的展现,是政府体恤百姓的典范——这就是很多官员“同情”里面包裹着的思维。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韦应物的愧疚具有现代教育意义。宋人黄彻对韦诗评点时说到道:“余谓有官君子,当切切作此语。”愧疚是一种良心的象征,一种道德的标示,它表现出了一种自责、一种自律,一种改变,一种操守的坚持和道德的升华。为官者,常有愧疚之心,才会懂得百姓的不易;才会忠于职守,认真办事;才会清廉从政,公正无私……心存愧疚,便有了做官的良心,才会努力做个好官清官。

  我们的政府处处提倡“对人民负责”,也正是要求各级官员常怀愧疚之心,要权力放低姿态,明确自身“公仆”的地位和作用。对公众心怀愧疚代表的是一个以公众事业为己任的官员境界,代表的是一个一心为百姓做实事的官员境界。只要官员心存愧疚,我们就值得对官员报以期待。而一旦官员丢失了愧疚之心,就会出现“一意供租,专事土木,而视民如仇者”的现象,就会出现“有些拆迁工作有愧于百姓”的奇怪言论。

  但是说到底,不管是内疚也好,自责也罢,归根到底是为了吸取教训,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在报以期待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官员能够将这种愧疚心变成行动,落实到公众的生活当中去,让每一件未能做到的公众事物都能够勾起官员的愧疚心与胜败感,而非只是良心发现的愧疚。

稿源:红网 作者:王国信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