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形形色色的县域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3:18  大河网-大河报

  □首席记者 姚伟 文图

  老房子里究竟有多少好东西?这是个神秘而吊人胃口的问题。

  古代人喜欢藏东西,藏东西最好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房子。为了藏好藏妥当,他们会躺在床上,煞费苦心地扫描自家房子的角角落落,最终把东西藏在最出人意料的地方。不知过了多少年、经了多少代,房子要扒掉重盖了,于是就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发现——由于各种原因,那些东西,很大一部分是被主人遗忘了的。

  近二三十年,农村持续有规模住房改造,搞收藏的人,喜欢听到扒房子的消息,他们的嗅觉都很灵敏。

  张立敬先生曾有两次与此有关的深刻记忆。一次是在1987年。那年邓州有人拆明代古庙,在大梁垫子下,发现一个洞,里面藏了18张大明宝钞。据推测,那是当时盖庙的钱没用完,谁也不能要,就压在了梁下。

  当时发现大明宝钞的,是一个小工,他趁别人不注意,偷偷带走了。张立敬得到信儿,连着几个周末去找他,但怎么也找不到。很快就过年了,过完年再去找,村里有人问:“你找他是要钱呢?”“不,我找他送钱呢。”村里人很惊诧,告诉他那人因为欠1000多元赌债,年三十儿自杀了。张立敬去那人家里看,是个单身汉,一间茅草屋,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18张大明宝钞的下落,成了一团谜。“现在,一张值一两万!他因为1000元……”说起此事,张立敬仍感遗憾。

  另一次是八九年前,一位信阳山区农民扒旧房时,发现了两张罕见的钱票,那是“豫鄂边区第六区商业流通券”,单面印,背面是白的。这钱藏得很严实,先贴在墙上,再糊上一层纸,然后外面抹上一层泥,不是拆房子,几乎不可能发现。经查,这是中原突围后,豫鄂边区第六区留守人员发行的。当地被国民党占领后,谁持有这样的钱,是要被杀头的。大约是有人冒险藏了这两张钱,今天因罕见而格外珍贵。有信阳收藏家收到了这两张钱,他知道张立敬醉心河南纸币,就带到郑州给了他一张。

  事情总有两面性,致力于收藏纸币的名头一出去,张立敬很难“拾漏”买便宜的东西了;但有了这名头,哪里出了纸币,人们会首先想到他。收藏这张钱不久,张立敬到北京办事,尽管表示绝对不卖,还是有人拿着一万元,追着要他这张钱。

  许多原本普通的东西,各自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穿越时空幕墙,到达另外一个时代,披着已逝岁月的霞光,有了种种情感和实证的价值。

  县域票,本县是钱出外是纸

  在张立敬的藏品中,有很多流通范围很小的票券,其流通地域不过一个县、一个区,甚至是一个煤矿。

  八九十年以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与现在完全不同,很多钞票,在本地是钱,到外地就是纸了。

  虽然距今并不遥远,这些钞票留存下来的也极少,有的被发行者回收销毁,有的在流通中废损,也有的没经住岁月的煎熬。张立敬收藏的纸币,很多已十分“衰迈”、“脆弱”,有的烂成两半,有的甚至被下过剪刀。

  剪刀口“余生”的,是一张钱庄票,尺幅较大,曾有人想把它剪成鞋样,下手时没吃准位置,剪坏了,这票才得以苟延残喘,活了下来。

  这张“鞋样”,是信阳商城“张正祥”钱庄的,张立敬收藏的钱庄票,还有社旗“悦盛厚”的,林县“中和成”的等。

  “你看,这票浑身都是章!正面、背面,大大小小8个。有的票还不止8个。”拿着“鞋样”,张立敬向我们介绍。钱庄票时代较早,多采用石印技术,防伪性能较差。为了防伪,钱庄煞费苦心,印章多用复杂的九叠篆,回字纹做边,而且留有诸多暗记,竹叶的形状,财神几根胡子,线到头不到头,多一点少一点,等等,别人很难搞清楚。

  张先生收藏了一个南阳某钱庄的钞版,雕刻十分精细,但一些细部被抹平了。张立敬说,这是一张毁掉的版,抹平的都是防伪部分。

  林县(今安阳林州)“中和成”钱庄票,则有半官方性质,上面印有“民国三年”、“署林县知事艾德先”的告示,宣布此票“市面行用,凭条周转”。

  在县域钱票中,张立敬印象最深的,是两张“孟县财务委员会兑换券”。那两张票本为孟州一位老教师所有,张立敬上门拜访,提出希望转让,被拒绝。原来那票是朋友所送,老教师觉得朋友赠品绝对不能卖,与张立敬素不相识,也没有送给他的道理。

  张立敬并不气馁,接下来的四年时间,他去了五次孟州,每次去只是探望,并不谈起那两张票。第五次,他告别老教师,已走到大门口,听到后面喊:“张先生,你回来下。”张立敬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他知道,不会让他白回去。果然,老教师把那两张票郑重地送给了他。

  记者看到,那两张“孟县票”用纸薄得透亮,可说十分简陋。但张立敬却十分珍视,因为那是1942年孟县地方政府发行的,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印刷材料极端缺乏,但孟县还是克服困难,发行钱票与日伪货币进行金融斗争。

  张立敬最感兴趣的县域票,是所谓的“转城票”,这是一种“中州农民银行”的辅币,面值都是一元以下,加盖各县县名,只在一个县城流通,因此称为“转城票”。解放军攻占一个县城,就会发行这种钱,以驱赶国民党货币。据说河南先后有50多个县发行有转城票,但流通时间极短,几个月中州农民银行就回笼销毁。南阳就是统一兑换后,由公安、银行共同监督,在白河滩焚烧了。因此,这种票存留下来很少。张立敬苦寻数年,所得也有限。

  这十来年,为了收集县域票,张立敬在河南大地上东奔西跑,坐长途车曾被贼人瞄上,靠着沉着和机智才化险为夷。十年的辛苦奔波,他的藏品逐渐丰富起来,翻阅他的收藏,内乡、镇平、邓县(今邓州)、孟县(今孟州)、灵宝、范县、濮县(今范县濮城镇)、太康、滑县、六河沟煤矿(位于安阳西北,今属河北磁县)等发行的纸币五花八门,赫然在目。

  张立敬介绍说,在所有县域票里,最强势的,当数内乡“公鸡票”。

  “公鸡票”,昂首宛西十余年

  “公鸡票,老别造,谁不使,就挨炮。”

  七八十年前,南阳西部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老别”,即别廷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宛西自治首领,曾任内乡民团司令、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等职。“公鸡票”,指老别发行的“内乡县金融流通券”,这种钞票上面印有一只大公鸡,故别称“公鸡票”。其实别廷芳发行过几种纸币,1928年的“流通券”以铜钱为单位,有20文、100文、500文、一串文等面值;1932年,就是“公鸡票”,面值一元;1934年,又发行了五元、十元银元券,上面印有他本人的像,俗称“老别票”。因“公鸡票”流行时间长,影响大,因此成为这种内乡纸币的代称。

  别廷芳印刷、发行纸币,并不违法。1928年,南京政府颁布条例,命令各地推行乡村自治,强调发展合作经济,建立农民借贷所,以此发展农村金融。内乡“公鸡票”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打的“擦边球”。除内乡外,当时宛西的镇平、邓县、淅川也都曾发行自己的纸币。乡村自治,是二十世纪初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当时农村经济濒临崩溃,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把“乡村自治”视为解决问题的方案。国民党推行的自治并不成功,最终该党还是倒在了农村问题上。不过,宛西自治却取得一定成功,在当时为全国瞩目。

  宛西曾以匪患猖獗闻名全国,自治首领彭雨亭、别廷芳等倡导“三自主义”和“三杆主义”——自卫、自治、自富;枪杆、锄杆、笔杆。他们用枪杆扫清了大大小小的土匪,又用枪杆强制发行纸币,建立自己的金融系统,所以有“谁不使,就挨炮”之说。

  对于宛西自治派金融体系,研究者给予了较高评价。如学者刘绍明先生认为,近代地方自治的最大难题,是筹措自治经费,不少地方自治走向困境,即是因为经费问题。而宛西金融体系的建立,是自治取得较大成就的重大原因:“宛西自治的倡导者重视金融,特别是通过发行纸币筹措了自卫自富的必要资金……修筑道路,积谷赈荒,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以及‘振兴实业’无不依赖于金融信贷。宛西地方自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施,也充分显示了其纸币发行的积极作用。”

  1935年,国民党政府颁布“法币政策”,禁止地方发行货币,宛西纸币的存在不再合法。抗战后,河南省政府机关西迁内乡,自治派势力削弱,但“公鸡票”却已在民间形成了相当的信用,流通区域甚至扩散到周边地区,直到抗战胜利后,“公鸡票”还在当地流通了一段时间。

  尽管“公鸡票”曾流通过十多年,但留存下来的却极少。物以稀为贵,如今一张“公鸡票”价值不菲,虽是废钞票,比流通时还要值钱百倍。(全文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