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坞村农民告别“瓦片经济”有班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4:00  北京日报

  再过不了几天,海淀区北坞村农民将开始搬迁住进新楼。

  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一年多的时间,这块30公顷的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将一片片低矮杂乱的院落变成花园式小区,而且已有81%的农民找到工作,实现就业,不再依靠租房搞“瓦片经济”,北坞村也达到充分就业村标准。

  806名劳动力有就业台账

  北坞村,是四季青镇玉泉行政村所属8个自然村之一。全村有农业户籍人口1427人,其中农村劳动力806人。

  虽然叫农民,但这里近20年已没有传统的农业生产了。试点启动前,村里到处是低矮杂乱的院落,招租、求租的小广告随处可见,很多村民宁愿坐守自家房屋,靠房租满足生活需求不愿外出就业,“瓦片经济”突出。此外,村民文化水平较低,不适应进入新兴产业就业,加上乡镇集体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当时全村就业的只有423个劳动力,占总数的52%。

  伴随着拆迁整治,促进就业过程也在同步推进。

  第一步先要了解村民缺什么、想要什么样的工作。四季青镇社保所所长苗金苹说,通过问卷、入户等方式,他们对镇域内359家企业进行了多次调查摸底,建立了全村806名劳动力的就业服务管理台账,全面摸清了村民的基本情况和就业需求。

  服务站人员陪农民面试

  怎样实现农民回迁后尽快就业?

  在市级和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北坞村就业服务站去年底成立,这也是本市在自然村建立的首个服务站,不仅能开小型招聘会,还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给村民讲政策、做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培训报名等事务性工作。

  前期工作完成后,区、镇、村还联合建立了就业助理服务小分队,集中15名工作人员担任助理员,对有就业愿望的383名村民提供服务,通过朋友式的谈心职业指导、陪同参加招聘会和企业面试等方式帮其就业。

  26岁的小伙子石震几年前曾在一家电子公司干过临时工,就因为活儿累待遇低,他干脆回家了,靠出租自建房过日子,虽然挣钱也不算多,好歹是累不着、图个自在。北坞村拆迁后,石震惟一的收入来源没了,自己也有点儿着急,就业服务站组织的三次招聘会他都参加了,可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就是“工资太低,一个月才1000多元,不愿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了解了石震的真实想法,负责跟他沟通的就业助理员徐静先是帮他正视自己的情况,毕竟没有高学历,也没有专业技能;然后又把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掰开揉碎地给他讲了一遍。“敢情到企业上班,我也能跟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单位还给我上保险。”听完,石震一拍脑袋才恍然大悟,“工资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就业以后还能有社保,这可是个大优惠,比以前强多了。”

  没过多久,在就业服务站的推荐下,石震成功地到了一家汽车4S店工作,发挥自己会开车的优势,每天帮客户移车、交车。“这儿还真适合我,干得顺心离家又近。”他对这个工作很满意。

  企业把招聘会开进村里

  农民在就业市场上有先天的劣势,无论技能还是信息都极度缺乏。

  在他们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班是必不可少的。“村民愿意干什么,我们就办什么。”玉泉山农工商公司经理、北坞村就业服务站站长刘永利告诉记者。了解到村民就业意愿相对集中的是物业管理、插花绿化等岗位,培训班就直接开进村。

  农民不愿离开家或者离家太远。工作人员就在四季青周边的高校、写字楼等,主动上门开发物业管理等岗位。在单位招用和个人意愿对接的基础上,还随时带着经过筛选的企业进村开招聘会。截至目前,6场招聘会共引来80多家单位,提供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现在每天还有人来这儿找工作,今儿一上午还来了5个人呢。”刘永利说。往年,三四月份通常是村民到处找工作的高峰;而今年的求职高峰则发生在北坞嘉园建成后。“不光是本村的,邻近村要求上班的人也多了,特别是物业管理岗位,那是相当火。”

  此外,针对村民就业对集体经济依赖性强的特点,四季青镇投资了50万元成立了劳务派遣组织,已开发了31个岗位组织农民转移就业;对“4050”人员,镇里还预留了北坞嘉园物业、玉泉郊野公园等60多个公共服务项目岗位,为大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

  北坞村试点自去年初启动后,通过镇域企业吸纳、公共岗位安置、自谋职业消化、规范用工行为等多种途径,新增农民就业228人,已经就业农民达到651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1%,达到了充分就业村的标准。RB156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