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追求的是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4:0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戴袁支

  

“我追求的是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

  常德盛(右)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他说,骑车方便,既低碳环保,又锻炼身体,还贴近了乡亲。

  苏宣供图

  夏末秋初,江苏常熟沙家浜附近的支塘镇蒋巷村的常盛工业园、生态种养园、村民新家园、农民蔬菜园和无公害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向人们展示着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现代化新农村景象。2009年,该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2亿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

  入村串户,村民争说为他们铺就幸福路的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宁愿少活几年,也要拼命把蒋巷经济搞上去”

  “我承包、转包的土地有70亩。”8月28日下午,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村民丁时云在家门口,跟中国青年报记者拉起家常,“除去成本,加上村里补贴,预计今年稻麦收益能得五万六;秸秆气化供应液化气灶,收益一万五;儿子在村当保安、媳妇在外打工,各挣一万八;村企股份分红五千,三代五口之家今年收入十万多元没问题。”

  丁时云指着他家220平方米的独栋别墅说:“上世纪80年代初,我家住上两上两下的楼房;2002年,住进这样一套两层别墅楼。”蒋巷村建成的186幢别墅都已出售给村民,每幢造价30多万元(市场价100多万元),村民只要出12.8万元(每户拆迁补偿两万元,实际出10.8万元),其余由村里补贴,含程控电话、数字电视、有线广播、气化灶具、太阳能热水器、卫生洁具、小水井等。

  “这边我们让给儿子一家了,我们老两口住老年公寓。”丁时云补充说,原来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别墅的,村里每年给予2000元奖励。后来,村里为老年人建造了150套老年公寓,每套平均50多平方米,按三星级宾馆标准配备用具,老年人入住不收房租,不过也不再发奖励。

  丁时云说,村里家家户户都住上别墅,唯有村党委书记常德盛没要。在鱼塘边,记者遇到常德盛的弟弟常德茂,他无意中也披露,哥哥在村里没要别墅。

  “我母亲是上海知青,她和我是城镇户口,住在镇上了。两人户口不在村里,爸爸以此为由坚决不要村里的房子。”常德盛的女儿说,“再说,70年代爸爸就给自己立下‘三不规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其实,即使常德盛拿了最高工资和奖金,住最好的房子,也没人会说什么。他的事迹全村尽人皆知。

  蒋巷村地处常熟、昆山、太仓3市交界处,历史上汇集到此的外来人口来自5省26县。蒋巷地势低洼,血吸虫病流行,有歌谣说:“蒋巷泽坞锅底塘,十年九涝一旱荒,泥垛墙、茅草房,树皮菜根拌青糠。”

  “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44年前当上蒋巷大队队长的常德盛,对乡亲们这样说。现在看蒋巷老人,很多人的腿都有点儿罗圈,他们说那是跟随常德盛挑土,把1700亩低洼地填高1米压成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蒋巷农田基本建设不放松。与此同时,常德盛带领村民用农业积累兴办村企,反哺农业,但中间遇到骗子,曾因此负债200多万元;他们的企业曾造成污染,使环境受损。“我向村民保证:只要有一口气在,我一定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宁愿少活几年也要拼命把蒋巷经济搞上去!”常德盛关掉貌似“摇钱树”的污染企业,从兴办泡沫厂到生产轻质建材,然后把蒋巷村发展成江苏钢结构件生产基地。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他带领村民没日没夜地干,村民年均收入从1992年的1755元增长到2004年的1.33万元。

  10年前,本报记者采访蒋巷村时(详见本报2000年8月30日报道《家乡父老的儿子常德盛》),他们已集约用地,集中规划建造了农民新家园,乡亲们陆续搬进了别墅。

  “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

  2004年,蒋巷村村办常盛集团改制。作为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常德盛可持有价值数千万元的股份(在今天至少价值3000多万元),可他坚决辞掉了。此前多年该得的销售提成即使以1%%计,也已累计达数千万元,但他分文未取。

  “一夜之间我可以变成千万富翁,但是我追求的是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常德盛说,“钱,有得用就行了,要那么多干什么?有的钱我不能要,党员干部跟群众的收入差距不能拉得太开,差距过大,党群、干群关系就差了,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

  在蒋巷村,本报记者见到3份清单——

  第一份,从1993年到2005年,获镇核准,常德盛的工资奖金总额是227.2289万元,但他退回134.2955万元,用于村民和村委会各项事业建设。

  第二份,从2002年到去年,常德盛上缴的大额党费达4.46万元。

  第三份,2005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这4年,他为汶川特大地震、台湾风灾等捐款,有记录、数额较大的个人捐款就达9.2万元。44年来,常德盛对乡亲是“逢难必访、逢病必访、逢丧必吊”,访贫问苦、扶穷助弱的具体捐助金额已无法统计。

  常德盛对自行车情有独钟。他说,骑车方便,既低碳环保,又锻炼身体,还贴近了乡亲。去年,村里4家骨干企业上缴给村里的款项都已缴齐,老总们见上了岁数的常德盛还常骑自行车,便合计拿出100万元交到村里,要求专款专用,给常书记买辆好车。

  “这钱我要了。”常德盛高兴地说,“但是不买车,村里需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8月27日下午,村民韦扣英含泪给记者讲了常德盛和她家的故事。她说,她从兴化嫁到蒋巷。1998年丈夫工伤,常德盛求医生“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抢救”,但丈夫终因伤重去世。韦扣英面对上有残老、下有弱小的家境,几乎绝望。常德盛帮助善后,并承诺说:“今后你家的事就是我的事,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帮你解决。”半年后,韦的公公去世,家中失去第二个劳力;1999年夏,韦家中又遭遇雷击,两个月后,楼底失火,棉被、床、电视机都被烧得精光。每次都是常德盛帮韦扣英度过危机。韦再婚,常德盛派轿车把韦的丈夫接来,并安排工作。2001年,韦扣英的婆婆胆结石开刀,常德盛派村干部带着钱和礼品到医院看望。现在韦扣英的婆婆入住老年公寓,能离开轮椅走路了,每年抚恤金加上养老金等有1万元,并享受医保;韦扣英和儿子住进别墅,儿子每年有补助,毕业后进了村旅游公司,母子年收入3万元。

  韦扣英常对儿子说,要像共产党的村支书常德盛那样做人做事,做正直、善良、厚道的好人。

  “我不是什么都不要。”常德盛说,“我要的是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和安居乐业,要的是蒋巷人对党员干部的理解和支持,要的是乡亲们都说改革开放好,都说社会主义好,都说共产党好。”

  定下新的“三不原则”

  “铜钿是身外之物。”常德盛的爱人俞秀英说,这是老常常说的话,“德盛烟酒不沾,也不会玩牌。除至亲婚庆到场,不吃请,不受馈赠。”

  俞秀英说,一次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客人走后,她在冰箱里发现一叠人民币。她让来客拿回去,“否则不但上交集体,还让电视台曝光”,见俞秀英态度坚决,来客连忙吓得拿了回去。

  “德盛晓得后,夸奖我做得好。”俞秀英说。

  俞秀英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在全村人第一波造楼房热中,常德盛是最后一家。平日数次得到过老常帮助的冯锡林、蒋桃英、徐福林等,纷纷依民俗送来红包道贺。

  “我心领了。”楼房竣工后,老常夫妇挨家挨户退红包,常德盛说,“为大家办事是应该的。”

  这次造房,好心的瓦工为了让他家宽敞点,将原来的墙基向外扩了一点儿。上梁时,被外出回来的常德盛发现了。

  “我是蒋巷的书记,如果我随便增加建房面积,今后怎么要求人家遵守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他不怕忌讳,硬是让木匠将7根梁都锯掉0.4米。

  8月29日,记者遇到常德茂。当年常德盛让在村里当团支书的弟弟常德茂去10队当队长,常德茂抓粮食、抓副业,产量和分配在常熟名列第一。常德茂回村可当第三把手,但常德盛就是不让他回来。

  “那样会给人一种家族执政的印象,今后工作就没法做了。”常德盛说。

  联产承包后,常德茂种田、养鱼,想让常德盛打招呼,按市场价把水产卖给村宾馆。常德盛却嘱咐村里:“别人的水产可以拿来卖,我兄弟的不行,否则讲不清。”村里的道路都修成水泥路了,常德茂的鱼塘附近也该修了,建材都运来了,常德盛却让停下来,硬是让人把建材拉了回去。村企改制前,常德茂想让常德盛把他安排到企业工作,常德盛说:“乡亲们都可以沾村企的光,就你不行。谁让你是我兄弟!”

  兄弟俩感情很好,弟弟为支持哥哥读完农中,只念了4年书;两人分家没有红过脸;哥哥知道欠兄弟很多,弟弟见哥哥没要村里别墅也服了哥哥。

  如今,年岁渐大的常德盛,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让薪火更好地传承。常德盛说:“进入新世纪,我又定下了新的‘三不原则’:一是职务不搞终身制;二是职位不搞世袭制,不传自家人,要培养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接班人;三是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

  本报江苏常熟9月5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