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以水为本 绘一卷 “清明上河”

  编者按

  连日来,一篇“历数成都古镇四大罪状,我心目中的潜力古镇”的帖子在天涯盛传,网友转载的一篇文章肯定成都历史文化古镇众多,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与此同时提出了“差异不大,同质化明显”等4条成都古镇先天不足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众多的专家眼中,成都市域分布的小城镇,大多数历史悠久,古街坊较完整、古建筑保存较多。经调查、踏勘及申报、论证、评审,已评定有各级历史文化古镇20余个。实际上,也就在去年,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利用规划工作会在大邑县安仁镇召开,确定了今后我市将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城乡统筹、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运用市场手段及群众参与,对古镇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注重保护历史遗存,传承文化底蕴,聚集古镇资源,助推我市旅游发展。本着这一思路,本报从今日起将陆续推出“保护遗存 传承文化 助推发展 关注成都潜力古镇系列报道”,从20余个古镇中筛选出读者关注、资源较好、尚未完全开发的古镇进行走访,展示资源的同时,邀请专家学者给古镇未来发展支招。期待古镇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变资源为资产,既满足社会的精神需求,又推进城镇的发展。

  早在三国时期便已设乡的崇州元通古镇,2000多年以来一直是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文井、味江、泊江三江汇于此,形成舟楫往来,货物堆积的水陆码头,到清代更为“一洲货财之薮”,有着“小成都”之称,古镇、街区和建筑至今仍保留完整。然而,这座原汁原味的古镇却鲜为人知,成为一座似乎被人遗忘的古镇。

  据悉,为了更好地保护、继承和发扬古镇优秀建筑历史文化遗产,元通镇党委、政府已请来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并提出了开发保护初步方案,将按照“川西第一水岸,清明上河重现”的发展思路,加强对古镇内的10万平方米古建筑和6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尤其是对原有的6处古老大院,10余处老街、老桥以及“三江”两岸进行景点打造,努力恢复元通古镇千年“小成都”昔日场景和风貌。

  恢复古院落 庭院深深深几许

  ■主要景点:黄氏故居、罗家大院

  ■建设方向:修旧如旧 千年古镇将“旧貌展新颜”

  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黄氏故居,古朴幽深的罗家大院……分布在各街巷角落的古老院落,让千年元通拥有了厚重的时空感。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对该片区内的建筑和街巷空间以保护和维护为主,其形式、风格参照现存古建筑的标准,在色彩和材料上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及恢复,改造其中不协调建筑,形成统一建筑风格,还原千年古镇的容貌。

  方案一:复原维修 重现大院风采

  (代表院落:黄家大院)

  走在麒麟街上,穿过一条黑黑的甬道,一座4米多高、2层的精美木楼跃然眼前。这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也是该镇保存最完整的木楼,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楼上楼下20多间厢房密密匝匝地围成一个“口”字,呈独特的“走马转角楼”风貌。据悉,这座楼全靠木料镶嵌拼合而成,没用一根铁钉。

  不过,楼上会客厅正对着的几扇菱花窗如今却显得破败不堪。“像这样格局与造型都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将采取复原维修方式,保持建筑原貌。”该镇党委书记刘嘉聪表示。

  方案二:结构加固 展现建筑原貌

  (代表院落:罗家大院)

  与黄氏故居仅一墙之隔,建于清末的罗家大院同样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大院内两重院落都是一楼一底,门厅及柱上雕着戏文、禽兽等形象的撑枋挂篱,到处流淌着阴柔与细腻之美,一看便知当时主人地位的显赫。而院落深处,几棵参天古木直入云端,茂盛的树枝散落在青瓦之上,微风送爽,树枝也随风摇曳,轻扫着房顶的瓦片。

  继续走下去,小小的镇上还有带弓形风火墙的罗氏老宅子、受当时维新思想影响,风格有些西化的陈家大院里有一座被一棵巨大的黄桷树笼罩的雕花木楼……据悉,除了采取复原维修方式,这些年久失修的院落,该镇也将根据建筑个体的保存状况,对院落建筑进行结构加固,更换破损构件、修复屋瓦、整理屋脊、檐口滴水,修复脱落墙面。值得注意的是,加固过程中,专家们将充分尊重历史面貌,不会随意增减和改造。

  修复古街镇 老街老桥老场镇

  ■主要景点:麒麟街、永利桥

  ■建设方向:统一建筑风格 再现老场镇古风

  保留着哥特式建筑元素的麒麟老街及长寿街、半边街、双凤街等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另外还有保存完整的嘉庆老桥、造型古雅的汇江桥……在这个核心区占地14.50公顷的古镇,现保存较好的有9条主街,4条小巷,老街老桥构建的老场镇都颇具水乡古镇风韵。在此次的整体方案中,该镇将以麒麟街为主轴线,对沿街建筑进行统一打造,改造其中不协调建筑,恢复原有古建筑,形成统一的建筑风格,开发一片集中的建筑特色景观区。

  方案一:统一风貌 老街整体打造

  (代表街道:麒麟街)

  踏上号称元通第一街的麒麟街,高大的猫拱和挑出云端的飞檐令人惊喜——这样的老街上,居然有如此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青瓦屋顶下是暗红色的门板和石柱,包着白帕、背着竹背篼的老人不时从我们眼前走过……在不赶集的日子里,街上很安静,走在石板路上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为使古街整体风貌不受影响和破坏,下一步该镇将以麒麟街为主体,在对沿街古建筑进行修复的同时,对古街区边沿的少量新建筑进行改造,通过加盖青瓦坡顶,墙面重新粉刷等,使外观风貌尽量统一,保留古镇整体景观风貌。

  方案二:桥梁改造 打造水乡景观

  (代表桥梁:永利桥)

  顺着半边街往北走,尽头处就能看见一座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的古老石拱桥——这便是崇州仅存的明代石桥永利桥,在整个川西也属罕见。该桥始建于明代,桥体为砖石结构,长49米,宽8.33米,高8.97米,桥面两侧雕造石栏柱,桥呈拱形,有三孔,边拱呈半圆,中拱为蛋尖形,如驼峰似穹窿,远看就像一道彩虹高悬河面,透着祥瑞之气;两墩上雕刻精美石龙镇守,桥上平铺石板作车行道,两旁则是梯步石级供行人上下。记者看到,桥身上原本精美的雕塑大部分已风化或者破坏了,所幸大桥的主体经过了多年风雨依然保持完整。

  作为著名的水乡古镇,元通镇上还拥有川西第一廊桥长寿桥、造型独特的索桥等众多桥梁。下一步,该镇将着重对文井江上的三座大桥进行维修、加固及改建,同时在城镇北部新建一座大桥,以“一桥一景”风貌与古镇保护维修相互呼应,共同形成独特的“水乡”画卷。

  三江汇流处 打造古江景

  ■主要景点:西河(文井江)、泊江河沿岸滨河路

  ■建设方向:保护水景 建设河滨休闲走廊

  说到元通的历史,水的作用不可不提。据当地老元通们讲述,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元通成为一个重要的水码头,精明的元通人便在江边筑起了场镇。据该镇党委书记刘嘉聪介绍,该镇将充分利用西河沿岸的水景环境,整治古镇临河空间,配置景点,打造休闲、田园风光的精品,同时在城镇下游建拦水大坝,疏通河道,在古镇区恢复水码头,以水景及田园风光为载体,建设河滨休闲走廊。

  据了解,崇州属岷江流域,三江(味江、泊江、文井江)交汇的地方是古代崇州水上航运的起始点,也成就了元通的富庶。据当地百姓介绍,清明节时,味江大桥将元通分为两个区域,上下桥的人犹如过江之鲫,江畔的气氛却热烈得有些鼎沸,草坡上和卵石滩上至少有5000人或站或坐,的确是一幅活态的《清明上河图》。

  依托西河(文井江)和泊江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接下来,该镇将对河道进行整治,保护沿河已有的参天古树,恢复古码头;另外,为了提升古镇的接待能力,该镇将在恢复沿河两岸风貌建设的同时完善酒店、旅游商店、特色餐厅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功能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成成都周边又一个成熟的旅游景点。

  专家支招

  西南交大教授、全国著名乡土建筑研究学者 季富政

  按真实性和完整性分类还原古镇原貌

  在古镇保护性建设中,一定要按照文化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分类来规划整个场镇,注重还原千年古镇的原貌。

  在规划中,古镇首先要确定明末清初的历史定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场镇上所有古院落按照川西民居与川西民俗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其本土特色;对于损毁或者损坏程度较为严重的老桥,可以请相关专家进行勘测、设计,改造成与古镇风格协调的廊桥,带动两岸百姓发展;还要把生态、文态与水系有机结合的理念,融入到规划建设中,例如恢复“三江汇流”处的古码头,成为千百年前“三江”河面“百舸争流”场景的一个标记。

  本报记者 陈泳 实习记者 粟新林 文/图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