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倾力建设全省知名文化强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5:16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中共泰安市泰山区委书记张志华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撑。近年来,泰山区以建设全省知名文化强区为目标,以“样板、品牌、攻坚”三项文化繁荣计划为载体,按照“健全网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专群结合,抓好文化活动;突出特色,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文化强区进程,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泰山区的一张靓丽名片,泰山民族乐团于2009年8月中旬赴台湾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和赈灾义演,同年12月在山东剧院举办了“两岸三地”音乐会,均引起强烈反响;以方特欢乐世界、泰山花样年华景区等为代表的旅游、商贸、工业、农业、科技五大文化产业板块蓬勃发展;社区金秋艺术节、文化艺术展等文化品牌进一步叫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等均列全市前茅。

  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发展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党的十七大,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春天。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第一次专门立篇阐述文化建设,第一次把文化作为“软实力”提到全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这充分显示了新的历史时期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文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各级尤其是县域迫在眉睫的战略性课题。文化元素的加入,可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让企业更快地塑造起品牌形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和业态的重点应用场所,例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研发,被广泛运用于文化领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在加快发展服务业中,文化产业剑锋首指创意设计和创造发明,施力于“微笑曲线”左端和产业链上游,直接从高端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是打赢“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是文化在拉动消费升级中潜力巨大。有专家预测,我国文化消费可达4万亿元,目前不过7000亿元左右,文化建设的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消费将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的一支重要力量。下一步,随着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农村文化消费将加速启动,必然会使文化产业发展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 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将会出现跳跃式的“井喷”,并且保持长期增长势头。

  三是文化在扩大就业中作用突出。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具有投入少、能耗低、占地少、附加值高、就业率高、经济拉动力强的优势。从企业性质来看,文化产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又是智力密集型企业。文化产业门类众多,其中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增长最快,已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优势就业领域。

  综上所述,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文化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决定性意义。 泰山区地处巍巍泰山脚下,守着这样一座文化名山,有着这么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这么一个好的文化基础,没有任何理由跑不到全省前面去。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高度的文化自觉越来越成为一名干部必备的政治素养,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干部,不是一个成熟的干部;一个不善于推动文化发展的干部,不是一个全面、称职、合格的干部,更不是一个具备战略思维、全局观念、世界眼光的干部。

  县域文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认识到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之后,还必须明确县域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工作重点。虽然全国县域状况千差万别,但文化发展的重点都至少包括两个方面:即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 只有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两翼齐飞的思路,才能处理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与多元、多样、多方面文化需求的关系,文化发展才能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呈现出朝气蓬勃的新局面。

  文化事业最中心的任务,就是建立起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拿泰山区来说,由于种种原因,2008年前,还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在全省十七个市区中,是五个不属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的县区之一;在全市六个县市区中,也唯有泰山区没有文化活动场馆。为了弥补这一历史欠账,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了“网络、活动、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今年又提出了“样板、品牌、攻坚三项文化繁荣计划”,其中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继续健全文化服务网络。为确保落实,我们还研究制订了街道镇、社区(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星级建设标准和规范,鼓励基层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在区级,投资7000万元规划建设集图书阅览、文化交流、文化培训、大型演艺四大中心于一体的泰山文化大厦;在街道镇,投资2400余万元用于综合文化站建设;在社区(村),打造了 80 个四星级以上的精品社区(村)文化中心(大院)。截至目前,全区已形成覆盖城乡、实用高效的以泰山文化大厦为龙头,街道镇综合文化站为枢纽,社区(村)文化中心和文化大院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现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除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外,还必须依靠灵活多样的“ 群众文化”激发活力。泰山区按照“专群结合”的原则,重点打造好文化活动的“新品牌”:即泰山民族乐团、文化艺术展览、金秋艺术节。泰山民族乐团目前已创作排练富有民族特点和泰山文化特色的节目60多个,组织举办专场演出 40余场,2009年8月中旬赴台湾地区进行了文化交流和赈灾义演,同年12月在山东剧院举办了“两岸三地”音乐会。由国内著名作曲家程大兆、新加坡著名作曲家潘耀田分别为泰山民族乐团创作的新作《泰山组曲》、《泰山的春天》将于近期首演。在文化艺术展览方面,已先后举办了20余次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文化艺术展览;金秋艺术节已连续举办3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多次举办了全区文艺汇演。通过上述“三大文化品牌”的打造,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已成为不少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作为县、区一级,应适应这种新形势,加快市场主体的培育步伐。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要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目前泰山区已基本完成。另一方面,就是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尤其要以文化创意、演艺业、动漫业、会展等业态为重点。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特别是加快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等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大项目。 三是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抓住了动漫产业向二、三线城市转移的趋势,近期引进了上海一家大企业,准备在泰山区建设数字动漫城,完全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目前协议已经签署,即将开工建设。另外,投资七个亿的超五星级酒店,计划年前开工。

  近几年来,泰山区重点打造了“五大文化产业板块”,即以泰山方特欢乐世界为主体的旅游文化产业板块,以宝龙城市广场为主体的商贸文化产业板块,以啤酒文化城为主体的工业文化产业板块,以泰山花样年华景区为主体的农业文化产业板块,以高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主体的科技文化产业板块。 其中,泰山花样年华景区总投资6亿元,目前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蝴蝶兰研发、组培、生产基地和省内外以兰花为主题的著名 4A 级特色旅游景区,真正在泰山区形成了北有泰山方特欢乐世界、南有泰山花样年华景区的大旅游格局。去年9 月份在该景区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泰山国际兰花节,共有9个国家和地区的 96家知名兰花企业以及国内220家兰花企业参展,成为山东省规模最大的兰花展。第二十四届泰山国际旅游文化登山节期间,第二届中国泰山国际兰花节暨第七届中国泰山苗木花卉交易会即将于2010年9月7日至9月9 日在泰山花样年华景区隆重开幕,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荷兰以及我国台湾、香港、澳门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届时参展。兰花节及交易会共设置7大场馆、12个展示交易区,进行国兰、洋兰、花与科技、兰文化作品、苗木花卉、盆景、园林、园艺等内容的展示。国际兰花(洋兰)高峰论坛是本届展会的重头戏,届时来自美国、马来西亚、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兰花协会的专家、业内人士齐聚一堂,围绕兰花以及兰花的培育、养殖、文化进行一系列的交流。随着兰花节的举办,围绕兰花展开的文化、旅游热在泰山脚下也将迅速升温,从而为兰花产业、泰山旅游带来更大的商机。

  加快文化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是抓投入。抓文化就是抓调整、抓和谐、抓民生、抓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泰山区2008年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财政按一定比例划拨,并逐年增加,明年将由今年的 1500 万元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到 2000 万元。我们规定,凡是区、街道镇、社区(村)需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都优先列入专项支出,确保资金投入到位。进一步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特别是加大对改制单位的扶持力度,对图书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重点支持。

  二是抓激励。我们每年都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在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每年评选全区十佳文化工作者,以此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创作和服务领域。 同时,建立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把文化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文化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抓培育。文化产业的主体是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要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就必须坚持“抓大不放小”,即狠抓一批大型文化企业的落地,毫不放松本土中小型文化企业的扩规提档,以文化企业的“百花齐放”赢取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

  四是抓引进。紧紧抓住当前“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机遇,努力拓宽招商渠道,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 带动力强的新型文化产业项目。 同时充分挖掘地域和旅游优势,将文化产业企业的引进与旅游结合起来,以文促旅、以旅兴文,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协同发展。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