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进一步推动川深两地全方位合作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07:13  深圳特区报

  

进一步推动川深两地全方位合作交流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伟

  “深圳创造的发展成就和探索的改革之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期待深圳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川深两地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合作交流”……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近日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深圳充分发挥了带动示范作用

  记者:我们知道,无论是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还是主政一方,您都一直关注着深圳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发展。深圳哪些方面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您认为深圳最重要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刘奇葆: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设立的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980年的深圳还是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30年后的今天,深圳已成为一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30年来的发展,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深圳创造的发展成就和探索的改革之路,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我代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四川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的确,多年来,我对处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特区非常关注,多次到深圳学习考察,每次去都有新的收获。我感到,深圳始终立于改革潮头,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深圳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成为我国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充分发挥了开放“桥头堡”作用;深圳着力争创和保持领先优势,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益”,充分发挥了发展“示范区”作用。深圳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对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内陆地区产生重要的鼓舞和引导作用,极大地坚定了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勇气,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30年,是深圳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迅猛发展的30年,不仅迅速地改变了自身面貌,而且充分发挥了带动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思想和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当前,四川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深圳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学习弘扬深圳敢为人先、创新奋进的改革精神,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走在西部开发开放前列。

  希望深圳科学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记者:从一马当先到万马奔腾,国内外发展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深圳面临激烈竞争,也面对巨大机遇。古人云“三十而立”,您对深圳在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有什么建议和希望?

  刘奇葆: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深圳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机遇,肩负着新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大势所趋。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在全国科学发展、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地位更加重要。可以说,深圳的建设和发展,承载着中央的殷殷嘱托,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热切期待。

  我们相信,深圳一定会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和完善过去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好传统,进一步发挥改革“试验田”、开放“桥头堡”和发展“示范区”作用,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在过去30年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击鼓奋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记者: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科学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注意到,四川也正在全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请问,提出这一目标,四川是怎样考虑的?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刘奇葆:近年来,我们对四川省情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四川不是盆地的四川,而是西部的四川。作为西部幅员和人口大省、经济大省、资源大省、科教大省,不仅意味着地位重要,而且意味着责任重大。通过凸显四川这一特殊地位,与西部省份共同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出辐射西部、服务西部的作用。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从发展任务上讲,就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一枢纽”,就是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就是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四基地”,就是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经过近两年多的努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布局已全面展开,并加快实施。比如这两年来,我们抓住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大力推进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今年四川在建铁路将达到25条,在建高速公路将达到34条,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建里程双双超过通车里程,“蜀道难”的状况将得到根本改观。

  总的来看,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仍处于奠基期,重大工作处于攻坚期,全省发展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期。我们要以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危难的虎虎生气,带领全省人民,爬坡上台阶,蓄劲求突破,开创新局面。

  灾区人民铭记深圳倾情援助

  记者:我们犹记得“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悲痛而感人的一幕幕。四川人民没有倒下,全力投入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震后的四川如今发展怎样?您如何评价深圳在四川抗震救灾中所做的工作?

  刘奇葆:在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过程中,“5·12”汶川特大地震突如其来,对四川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空前损失,也严重冲击了四川经济发展。震后两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包括深圳在内的全国党政军民的大力支援下,四川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斗争,展开了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灾后恢复重建,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史上的“伟大奇迹”。

  到今年9月底,我们将完成重建目标任务的85%,到年底力争达到90%。在恢复重建中,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地震造成的1200多万无家可归群众都得到了永久性安置。需重建的农村永久性住房148.51万户已全部完成。城镇住房需重建25.93万户,到今年5月基本完成。此外,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任务今年10月将基本完成。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如果说地震是“雪”,那么国际金融危机是“霜”。我们统筹推进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去年全省经济增长14.5%,居全国第4位;今年上半年增长16.3%。四川经济已经恢复到震前发展势头,步入加快发展的轨道;四川投资环境比震前更加良好,得到了国内外客商广泛认可。可以说,震后四川依然美丽,震后四川更加安全。

  在我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深圳人民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协作精神,以各种形式向灾区奉献爱心。地震发生后,深圳迅速组织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捐赠了大量救灾资金,运送了帐篷、食品、药品等大批灾区急需的救灾物资。在安置群众阶段,深圳市迅速组织人力物力赶赴四川灾区,帮助群众恢复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仅用29天就高质量完成1万套过渡性安置房建设任务。深圳的倾力支持、倾情援助,灾区人民衷心感谢、永远铭记。

  川深两地应加强全方位合作

  记者:10年前,作为报社特派记者采访西部大开发,我来过四川;10年后,故地重访,发现天府之国发生了巨变。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了新的目标政策。请问四川如何对接?面对新机遇,川深两地在哪些方面存在合作的兴奋点?

  刘奇葆:西部大开发是中央按照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10年来,包括四川在内的西部地区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10年间,全省生产总值从3649亿元增加到1415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11.5亿元增加到1174亿元。我们从西部大开发中更看到了跨越发展的美好前景,坚定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信心。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对西部省份来讲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我们将抓住机遇,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把四川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走在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前列。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时代的一大趋势。四川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科教实力雄厚,市场空间广阔。川深两地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四川与深圳经贸合作和人员往来日益紧密。加强川深交流合作,是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互利共赢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东西合作、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布局的需要。

  希望川深两地在现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合作交流,重点加强产业对接、科技创新、劳务开发、人才交流、旅游文化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丰富合作内涵,完善合作载体,改善合作环境,提升交流合作的实效和水平。我们热忱欢迎和诚挚邀请深圳的企业家朋友到四川投资兴业,推动共赢发展,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奇葆: 安徽宿松人,1953年1月生,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9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经济学硕士。历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副书记、书记、党组书记,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1985年11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机关党委书记。1993年8月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1994年7月调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精神文明办副主任。2000年9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2006年6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2007年1月当选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2007年11月任四川省委书记。2008年1月当选为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