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沙城内五名师

  中国近现代史上,长沙这座中国内陆的省城,一度人才辈出,星汉灿烂照亮华夏历史的天空。

  湖南文史馆馆员伏家芬认为,当年长沙满城都是好老师,是长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当年,长沙城内至少有五个好老师,堪称全国教育界的楷模。这五位好老师是时务学堂中文总讲习梁启超、有“南方武训”之称的明德中学开创者胡元倓、湖南女子学校开创者周南中学创始人朱剑凡、“欲栽大木拄长天”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人民教育家“长沙王”徐特立。

  梁启超批答作业彻夜不眠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梁启超当年在长沙就教的时务学堂,相当于今天的重点中学,因为从这里毕业出去的学生的出路,是要送去读大学。

  梁启超于1897年11月14日来到长沙,制定时务学堂十大教育方针,即立志、养心、治身、读书、穷理、学文、乐群、摄生、经世、传教。作为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每天上课4小时,晚上则一一批答40多名学生的札记,有的批语多至上千字,往往彻夜不寐,可谓敬业精神最强的“班主任”。当年梁启超刚刚24岁,正是激情燃烧的年岁。他不但时常与同事谭嗣同、唐才常、黄遵宪等诗歌互答,议论时政,享受知己间难得的欢乐,同时还与未来英才蔡锷、李炳寰、林圭等学生互切互磋,教学相长。1898年3月,因时务学堂授课劳累过度,梁启超离开长沙,赴上海就医,从此离开长沙的教职。

  胡子靖作揖磕头“讨钱”办学

  1903年在长沙创办的明德中学,是湖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学。胡元倓(字子靖)是明德中学的创办者。他与黄兴是好朋友,曾向黄兴说:“流血革命险而易,磨血革命稳而难,公倡革命,乃流血事业;我办教育,是磨血之人。”

  胡校长为办学不惜到处磕头作揖,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磨血精神。据明德学校校友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明德开办之初,经费非常困难,胡校长经年奔波,北出榆关,南下金陵,或往旧都,或赴浔汉,甚至远涉南洋,到处筹款,劝募经费,所筹经费一则用来学校校舍建设,购买教学设备,使明德学校从无到有,并树立规模;更重要的一点,有钱了可使教职员阵容整齐。胡子靖认为:“学校里只要教员整齐,学生便乐于受教,进步于无形,而职员可以腾出手来从其他方面做增进学生品质和康健的事业,才可以使学生进德修业,三育并进。”就在明德创办之初,当年中国一流的人物黄兴、张继、周震鳞、苏曼殊、王正廷等都来明德学校任教。此后,明德学校一直是拥有湖南最好的师资的学校之一。

  1917年,胡元倓与朱剑凡、杨树达等联合向湖南省政府呈文,倡议筹办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于1926年成立,1927年7月,省府聘胡元倓为湖南大学校长。湖南大学创建虽晚,但一经创办,即成为全国瞩目的、当年可视为一流的大学。

  朱剑凡为“拔女性于黑暗”毁家兴学

  周南女校曾经有一首歌唱道:“清后禁女学,谕旨何森严,非有朱先生,安能有周南。毅然创办,不畏辛艰,独立支持,二十余年。自捐田庄租,千石有零;自捐房与地,十余万金。如此公心,湖南有几人?如此精神,湖南有几人?人心未死,安能忘先生?女权益张,安能忘先生。”

  1904年,朱剑凡先生在日本学完师范归国后,他认为“女子沉沦黑暗,非教育无以拔高明,要自立于社会,有学识技能,才能拔于黑暗”。朱剑凡冲破清廷禁办女学禁令,利用长沙北门泰安里周家私宅,办起周氏家塾,兴办女学,虽然男老师女学生之间采取“垂帘听课”的办法,仍然饱受社会非议,认为“周家少爷”(朱剑凡原名周家纯)是“大观园里的贾宝玉”。但朱剑凡认为在湖南,男学有人办,女学却无人办,所以他敢冒风险和流言蜚语的中伤,与夫人一道更坚定了办女学的决心。1910年周氏家塾正式定名为周南女子师范学堂,1916年停办女子师范,改为普通中学,正式定名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学,这是湖南第一所正规的女子中学。

  在教学上,朱校长亦能身体力行,兼教教育学、心理学等四五门课程和全校音乐课。朱剑凡的学校在开办之初即高薪聘请日本教员佐藤操子和松山雪子到周南上游戏课和体育课。为挽留浙江聘来的著名英文教员谢仁仲,朱剑凡不惜下跪挽留。这种尊师重教的精神一方面使周南中学保留了不少名师,也培养了蔡畅、向警予、丁玲、劳展君、曹孟君、魏璧、杨展等女杰。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欲栽大木拄长天”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接见当年的老同学谈话时说:“我没有正式进过大学,也没有到外国留过学,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打下了基础,一师是个好学校。”

  “五四”之前,湖南第一师范就有杨昌济这位学贯中西的知名大学者。

  杨昌济于1903年官费留学日本,1907年以优异成绩在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科毕业,随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学习,不久被清政府驻欧留学总监召至英国,入苏格兰阿伯丁大学哲学系攻读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课程,以优异成绩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13年回国,婉谢谭延闿想罗致其出任湖南省政府教育司司长的邀请,后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第四师范伦理学教员。在此期间,深刻地影响了毛泽东等同志的思想。1918年下半年,杨昌济应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教授,教授哲学系必修课伦理学和选修课伦理学史。杨昌济居留北京期间,曾向湖南学生通报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并介绍毛泽东进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

  徐特立被尊为教育界的“长沙王”

  徐特立曾写有一首毕业歌:“休夸长沙十万口,子弟不教非我有。十八乡镇半开化,少数通人难持久。莫谓乡村阻力多,盘根错节须能手;莫谓乡村馆谷薄,树人收获金如斗。大家努力树桃李,使我古潭追邹鲁。”

  在大革命前,湖南省长沙县的教育差不多都是徐特立一手操办起来的,当时徐特立被称为教育界的“长沙王”。

  1905年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后,即与同学姜济寰、何雨农创办梨江高小,次年应朱剑凡之聘至周南女校任教,后又在长沙修业学校中学部兼课。1910年东渡日本考察日本小学教育,回长沙后,任周南女校小学部校长。1912年任善化县高小(后为长沙第一高小)校长,在荷花池创办长沙师范并任校长,1913年至1919年任省立第一师范修身、教学法教师兼实习主任。1919年9月,42岁的徐特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徐特立被聘为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927年马日事变后,徐特立在白色恐怖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入莫斯科学习,后入苏区,并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从延安到北京,一直不肯放弃他热爱的教育事业。1968年11月徐特立病逝于北京,终年91岁。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