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民“拷红”的该与不该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10:02  国际在线

  

全民“拷红”的该与不该

  黛玉、宝玉、宝钗

  眼下,最热门的文艺话题是新版《红楼梦》。跟新《三国》一样,新《红楼梦》激起了巨大的争议。只不过,《三国》是上来就四家卫视同时播出,全国观众同步品评,主创需要承受的欢欣与悲怆也只一道。而新版《红楼梦》先走地面频道再上星,很多观众还没见到本尊,批评的声音已灌了一耳朵。主创人员在过去的两个月饱受凄楚,一觉醒来发现刚刚午夜,后面还将遭遇什么殊难逆料。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中唯一由作家凭着个人才华创作的艺术精品,也是故事性最弱而文学性和知识性最强的一部。严格说起来,大众当中真正读懂、读通、读透《红楼梦》的人不见得有很多,但这并不妨碍每个人以自信的口吻对电视剧发表意见。识文断字的人通常是读过两页《红楼梦》的,没读过小说的往往也看过老版电视剧,没看过电视剧的或许还听过红学家在电视上的高谈阔论,听过越剧里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或者是在小时候看过那套袅袅婷婷的连环画。芸芸众生邂逅红楼的方式有多少种,射向新版《红楼梦》的挑剔目光就有多少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场全民“拷红”(拷问《红楼梦》)行动火势正旺。

  那么,那些针对《红楼梦》的连篇“谤词”究竟有没有道理?从总体创作思路来说,这版电视剧追求剧情上忠实原著,风格上独出机杼。剧情绑定了小说,也就没过多可指摘之处,问题出在艺术风格上。老版《红楼梦》是完全写实的,新版用了很多特技效果和缥缈音乐,为的是在观众熟知的故事中生发一些形而上的意境和浪漫主义的感觉。用意是不错的,只是过于另类的表达不符合多数观众对原著的想象,也就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同。从刚刚播出的几集看,阴森的氛围被认为与红楼大异其趣,过多的旁白被认为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飘移的镜头则被认为是为了炫技而炫技,等等。这些着眼于艺术效果的批评言之有据,值得主创人员认真倾听,用心思索。

  然而,那种“以偏概全”和“一棍子扫落一船人”的批评就大可商榷了。新版《红楼梦》在总体氛围上误把诡异当凄凉,这是并不高明的解读,但它在服饰、场景、道具、美术、布光等方面的精工细做应该得到肯定。新版《红楼梦》的选角有失误之处,比如宝黛钗的年龄结构就有说不过去的硬伤,但也有几个人物比如袭人和晴雯算得上是形神兼备。有些人火气很旺,把局部的硬伤无限扩大,用情感的排斥代替理性的分析,这对新版《红楼梦》是不公平的。

  还有的人以“挺红楼”和“反红楼”来划分阵营,把大加挞伐者引为知己、百般拥护,对说《红楼梦》好话者痛加鞭笞、恶言相向,这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姿态,离真正的文艺批评何其远矣。更有甚者,有的跟帖错字连篇、污言秽语,通篇都是侮辱谩骂和恶毒诅咒,只有不良情绪的发泄,没有正常的批评心态,他们污染了网络环境,也给主创人员以沉重的伤害。这样的文字,让人看了感到悲哀和难堪。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红楼梦》,引来了多少口舌是非。不能说观众的批评都是无理的,也不能说主创的辩解全是苍白的。在一个文艺的网络评判时代,全民品评《红楼梦》是一件好事,它说明优秀的古典文化仍然能成为当代人的视觉中心。说到底,文艺作品就是供人品评和鉴赏的。捧和批都不是问题,批要拿得出依据,不要仗气而轻发恶语,捧要摆得正良心,不要乘兴而滥唱颂歌。文艺批评有技术门槛,需要认真的思索和清晰的表达。即兴发言有文明底线,躲在网络马甲背后大搞人身攻击是一种下作的行径。新版《红楼梦》的创作者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而文艺批评的环境也有很多地方急需改善。 (李星文)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