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8亿中国人被“中产”是否藏有阴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11:05  国际在线

  亚洲银行近日发布一份名为《亚洲和太平洋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的报告,其中宣布,按照每日消费2-20美元为标准,亚洲的“中产阶级”人数早在2008年就已达到19亿,占到亚洲人口总数的56%;而按照这一标准,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居然达到惊人的8.17亿,被好事者呼吁良久的“橄榄型”社会,居然就这么实现了。

  不过,比亚洲银行名头更响的世界银行,曾经颁布过一个远不及“中产”那么喜兴的贫困标准。按照这一标准,每人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就叫“绝对贫困”。而且到了2008年,这一标准更被上调到1.25美元。当然,“绝对贫困” 并非如字面解读的“赤贫”状态,而是相对于“相对贫困”而言,也就是说不管在任何国家和地区,低于这个收入水平,都会生活在贫困之中,而与他在其所处社会中的相对位置无关。换句话说,在那些整体陷于贫困的“失败国家”,即使是其中的“中等收入阶层”,其实际的生活也可能在“绝对贫困”标准之下;反言之,在那些发达国家,即使是少数“相对贫困”的人口,其实际生活水平,也往往高于那些贫困国家的富裕阶层。

  明乎此,亚洲银行把亚洲“中产阶级”的低限标准,确定为仅高于“绝对贫困”标准0.75美元,实际是看低了整个亚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在一个整体收入水平低下的地区,其“中等收入”水平,才可能以2美元为起点。

  判断亚洲银行看低了中国人民的收入水平,自有中国的数据为证——每人每日消费2美元,可大致折算为14元人民币,每月消费则为420元人民币,低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保水平,更远远低于大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保障水平。低保居然保障出“中产”,亚洲银行的想象力,实在超乎想象。这也是亚洲银行的报告一出,就遭到无情嘲笑的原因。

  但是,有关中国的中产阶级的标准和数量,从来都是莫衷一是。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其抽样调查数据,给过一个中国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年家庭收入在6万到50万之间的家庭,就是当今中国的“中产”。今年7月刚刚出版的《2010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又称,在北京等这样的大城市,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的个人,或月收入为10000元左右的家庭,就可归入“中产”。虽然上述报告给出的结论,都算是有根有据,但还是无一例外地受到冷嘲热讽,几乎所有被划入“中产”的白领们,都在控诉“被中产”的冤屈和真实生活的窘迫和无奈。在他们的控诉中,仿佛所有结论背后,都藏着巨大的阴谋。

  但笔者以为,研究者的结论,与被研究者的感受之间的巨大差异,并不缘于研究者的阴谋,而是缘于对“中产”的定义不同。在研究者的研究中,“中产”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些收入处于高、低之间的阶层,就是“中等收入阶层”;而在自认“被中产”的白领们心中,“中产”则有一个被美国“中产阶级”定义和描述过的模板——稳定优厚的收入、无忧无虑的生活、庸常但优雅的品位、保守但理性的立场……当无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正在为追求那样的生活而处于焦虑之中的时候,却被宣布已经成为中国的中产阶层,其愤懑和狐疑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当下的生活就是中国的中产阶层,那我何时才能过上美国的中产生活?

  其实,一个无情的、显见的、确定的结论,却总是被中国的中产阶层拒绝承认,那就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永远不可能过上美国中产阶级那样的生活。如果中国确如美国那样,变成一个中产阶层占多数的“橄榄型”社会,则中国的中产阶层队伍,确乎要有近8亿人口。而人类绝不可能再拥有第二个地球,以为这8亿中国中产阶层,按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提供每家一栋别墅、两辆汽车的生活。这结论其实不是被认为心怀叵测的中国研究者说的,而是那个看上去无比阳光和磊落的奥巴马说的——这回你总得信了吧?

  所以,尽管世界已经越来越“平”,尽管那个无限美好的美国,就在天际线的尽头眨着鬼魅而诱惑的眼睛,但中国的“中产”们还是不得不把饥渴的眼睛,从美国榜样的身上移开。中国的“中产”,由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潜在的资源禀赋、发展空间所定义,却与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太多的相干。 (胡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