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贾平凹写《古炉》用坏300多支笔 达创作顶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13:43  半岛网

  在《浮躁》《废都》《秦腔》《高兴》等长篇之后,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第十三部长篇小说《古炉》书稿已经交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作在规模上让贾平凹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字数达64万,用时四年,用坏了300多支签名笔,而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则是“文革”,作品中的村庄原型是陕西省铜川市的陈炉古镇。

  

  “我感激着那三百多支签名笔,它们的血是黑水,流尽了 ,静静地死去在那个大筐里。”这是贾平凹在《古炉》写作后记中的最后一句话。记者了解到,从2007年《高兴》完稿之后,贾平凹就开始了新长篇《古炉》的创作。在长达四年的写作过程中,他用完了300多支签名笔,于今年5月完成了64万字的新作,并且修改三稿,每一稿均是一字一句执笔重写一遍,写作字数近200万字。

  这部作品的内容主要是贾平凹少年时代的经历,带有回忆性质,但故事的背景是在陈炉古镇,它位于陕西省铜川市,是宋元以后耀州窑唯一尚在制瓷的旧址,其烧造陶瓷的炉火1000多年来灼灼不息,形成“炉山不夜”的独特美景,是古同官八景之一。现在的陈炉镇,还有用烧炉废料建成的“罐罐墙”、“瓷片路”等特殊景致。贾平凹为创作小说,曾经多次到过陈炉。

  之所以选择这个村子作为故事发生地,也取了“熔炼”之意,贾平凹介绍说:“烧制瓷器的那个古炉村子,是偏僻的,那里的山水清明,树木种类繁多,野兽活跃,六畜兴旺,而人虽然勤劳又擅长于技工,却极度贫穷。”他称把小说定在古炉上的时候,就想起自己小时候经历的好多事情,因为这本书大部分是他的回忆。

  记者近日从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了解到,贾平凹文学艺术馆还专门拍摄了专题纪录片,反映这部作品以外的影像故事。

  当年是十几岁的少年现在有使命写“文革”

  贾平凹每一部长篇的问世都备受文坛关注,这一次他又将带来什么样的题材?答案有些令人意外——“文革”。

  贾平凹称自己的少年时期是在“文革”中度过的,那时他只有十三岁,初中刚刚学到数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就辍学回村了。他认为,“文革”对于国家、对于时代是一个大的事件,对于文学,却是一团混沌的令人迷惘又迷醉的东西。“当年我站在一旁看着,听不懂也看不透,摸不着头脑,四十多年了 ,以文学的角度,我还在一旁看着,企图走近和走进,似乎却更无力把握,如看月在山上,登上山了,月亮却离山还远。我只能依量而为,力所能及地从我的生活中去体验去写作,看能否与之接近一点。”

  陕西民间高人相助写作中常遇“停顿”

  虽然写的是少年时代的记忆,但贾平凹称这部作品不是回忆录,也不是自传,体裁是小说,但他采取的是写实的方法,极力让古炉那个自古以来就烧陶瓷的村子有声有色、有气味、有温度。他认为,长篇小说就是写生活,写生活的经验,让读者读时不觉得它是小说了,而相信真有那么一个村子,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虽然立足写实,但在写作过程中,贾平凹却多次到终南山“取经”,他称拜访了很多高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有“神性”的人,意志坚强、定力超常,于是这部写实的作品带上了一丝“魔幻”色彩。写小说中一个老太太时,他得知陕北又发现一个能剪纸的老太太周平英,她目不识丁,剪出的作品却有一种“圣”的境界,并意外地得到一本她的剪纸图册,其中还有郭庆丰的一篇评价她的文章,于是那个人物就有了周平英的影子,他称整个的写作过程中,周平英的剪纸图册以及郭庆丰的评价文章,是他读过而参考借鉴最多的作品。

  64万字的长篇巨著的写作过程是非常不易的,尽管贾平凹的写作生涯已经长达40年,但这部作品还是多次“停顿”:“四年里,原本可以很快写下去,常常就写不下去,泄气,发火,对着镜子恨自己,说:不写了 !可不写更难受啊。在功夫不济的情况下,我能做到的就是反复叮咛自己:慢些、慢些,把握住节奏,要笔顺着我不要我被笔牵着,要故事为人物生发,不要人物跟着故事跑了。” 据《华商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俞薇]

  分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