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垦出一片青年成长的沃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3:4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戴袁支

  青年中心,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拓展训练基地,如在童话意境中的蒋巷小学,一家家大型企业和一排排厂房,整洁宽敞的务工青年宿舍……从车窗外掠过的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的一座座青年设施,展示出一片青少年成长的沃土。

  8月底,蒋巷青年打开话匣子,向中国青年报记者介绍这片青年成长沃土的开垦者、村党委书记常德盛。

  营造青年喜欢的工作氛围

  8月28日,常盛钢结构公司技术部梁殿祁告诉记者,他是学机电工程的,200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蒋巷,十分喜欢这里的氛围。

  说起蒋巷的氛围,人们首推它的民主。蒋巷每一个重大决策,都考察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并邀请高校专家参与。记者在该村还看到了数本群众意见簿。常德盛说,我们每年要给每户发两次公开信,征求大家对全村发展的建议和意见,提得正确的,我们还要给予奖励。

  青年村民蒋振华回忆说,有次他提了一条建议,认为已达到一定规模的村图书馆应正常开放,并配备一定数量的电子图书;蒋巷生态园作为中小学实践活动基地,可以配备一些游乐设施,还可以增加一些休闲场所。意见很快被采纳,蒋振华为此还获得了1000元奖金。

  “蒋巷关心人、能提供必要物质支持的氛围,也吸引着我们青年知识分子。”梁殿祁说,逢年过节,例如快到中秋,马上就有月饼送来,“让人有家的感觉”;春节回家一票难求,单位派专车送回。据说,十几年前常德盛就从关心青年婚姻入手,为村里的常盛轻质建材厂留住了技术型人才。现在蒋巷还经常组织村企的青年,与支塘镇其他企业的青年联谊。梁殿祁的同事、湖北青年李登峰说,这里很适合青年发展,2002年中专毕业后他来到这里,“先是120平方米的公寓住房,三室一厅,免费居住;后来花6万元,就可获得永久居住权”。

  “蒋巷的科技和学习氛围,也特别适合青年知识分子发展。”梁殿祁列举说,蒋巷运用科技知识,形成了物尽其用的循环链,实现了生产生活污水零排放;全村开展“建设读书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创评活动,每年都给每户村民订阅几份报刊;村里年轻人考上大学本科、研究生,每年分别有1500元~2000元和5000元的奖学金;联系上海高校来蒋巷办学,培养一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书籍费、学费等都给予报销;青年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职称考试前,允许脱产学习。

  记者了解到,蒋巷每年都要举办以实用技术、农艺科技为主题的各类培训30多场次,培训人数超过2000人次。目前蒋巷已吸引15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前来发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个人的成长在于在青春阶段打下基础。”常德盛说,“对年轻人我要求他们抓住大好时光,多学点、多做点,在市场经济的大海里多学几手,多会几套本领。”

  垦出适宜青年成长的沃土

  “我们这里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已实现了人人就业的目标。”说起常德盛尊重村民个人发展、尊重村民的就业选择,村民沈明华这样说。沈明华愿意并擅长种田,常德盛就让他承包、转包52亩农田。现在蒋巷村千亩农田,分别包给了16个种田大户,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生态化种植,成了远近闻名的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

  “要千方百计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每个劳动者享受选择的自由。”常德盛说。目前蒋巷全村837人中有58%%的人在企务工,其他人也各尽所能,劳动力就业率已达100%%,还吸纳了2000名外地职工在企业工作,其中很多是年轻人。

  大学生村官李君说他就是被常德盛这种对人的尊重所吸引而留在蒋巷发展的。8月27日中午,忙碌的李君放下工作,跟记者讲起他和常德盛之间的故事。

  1999年7月,李君作为常熟的第一批大学生村官来到蒋巷,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常德盛成了他的老师。

  “你有多大能力,尽管发挥。”常德盛鼓励李君。李君跟老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走家入户,熟悉村情;在管理3000平方米的特色蔬菜大棚时,李君挑粪浇肥,向有经验的菜农请教,并购买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李君是学计算机的。见到李君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能发挥专业特长,常德盛很高兴,又让李君参与了村生态园的建设。常德盛借鉴外地经验,提出一个大体的思路,让李君绘制出图纸。李君再次上网找了大量资料,拿出了图纸。李君很兴奋,两项工作,他的专长都得以发挥。

  “常书记提出的方案,常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听到合理的意见,他马上调整自己的思路,予以采纳;不正确的,他会说明不采纳的理由。”李君说。在生态园新建葡萄园时,常德盛想为它在蒋巷宾馆边上建一个仓库和工作人员休息场所。搭建时,李君得知是常德盛提的建议,连忙找他沟通,说在此建仓库影响整体美观。常德盛采纳了李君的建议。

  李君的专长、建议和努力,都得到常德盛的尊重,他的工作也越发努力。

  李君感叹道,常书记这种对人的尊重,源于他“以人为本”的理念、民主作风和对知识的尊重,让人工作起来觉得既有统一意志,又能心情舒畅。“在蒋巷,只会觉得知识、才干不够用,促进人学习再学习、历练再历练,而不会让人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结出青年和蒋巷双赢的硕果

  蒋巷的人才工作,促进了该村社会和经济工作的长足发展。

  如今,蒋巷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常德盛“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思路得以落实:去年该村工业总产值达10.5亿元,当年实现利税总额7027万元;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千万元;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其中常盛企业集团上缴600万元,其他各类三产收入约400万元;村里拿出近500万元用于村民医疗和养老保险、股份分配和口粮补贴等。

  一批青年正在蒋巷的沃土上学习成长。本村在外攻读大中专的有53名,攻读研究生的有3名。在蒋巷常盛钢结构公司发展的外来青年梁殿祁,如今已成长为该公司技术部主任。李登峰从工人干到车间副主任、主任和公司生产部副部长。李君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留村工作。在常德盛和村党委的培养和帮助下,李君被评为“苏州市十佳大学生村官”,成长为蒋巷村党委副书记、村旅游发展公司党支部书记,成为该村历史上领导班子中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和目前该村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干部。

  本报江苏常熟9月6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