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见“呼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6:30  深圳晚报

  临去土耳其之前带了本书,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位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土耳其大大地有名,我逛过一次土耳其书店,发现能享受专架待遇的一个是土耳其国父安塔图尔克,另一个就是帕慕克。

  在城铁上,在等比赛的间隙,没事就翻翻,书的大致内容是回味他童年时期的伊斯坦布尔,其核心词汇是土耳其语音译——“呼愁”,有关这个词,帕慕克在书中用了16页来解释,我即使设身处地,也不能完全理解,我想大意是:破败与忧伤交织的气质。

  帕慕克眼中的伊斯坦布尔永远是黑白影像,建筑像是经历过一场浩劫,而很多人破衣烂衫,在他眼中粗鲁无礼——那是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一座城市的落魄。

  但在当下的伊斯坦布尔,这座唯一地跨欧亚的超级大城市,我无法体会到它的苍凉。这座城市的能量如此丰富,仅仅是巴扎里上百种蓝色的恶魔眼,上千种各式图案的地毯,几十万名操着各国语言的游客,就能给你扑面而来的鲜活与热力;入夜,摇滚乐演出与传统戏剧交相辉映,街头的小馆子里坐满了打着土耳其麻将的本地人,皮条客拿着小卡片向游客吆喝分发,一切都明目张胆理直气壮,没有破败,也没有自卑,如今的伊斯坦布尔已在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之后走过了近90年,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它都呈现一种高亢的姿态。

  但或许上面这一切只是假像,只是一位过客的走马观花。在偶然的一个晚上,10点钟,在城中心Aksaray的老街区,昏黄的灯光下,我见到了真正的、不是商贩、也不是酒店服务生的本地居民,他们抽着便宜香烟,在街角小声闲聊,街心是他们的孩子,穿着廉价破旧的运动服,或者干脆赤膊,在充满罅隙的石砖路上叫嚷着追逐足球。我也看到了一个蹲在街边的孩子,他没有参与其中,而是眼神忧郁地盯着一只寻食的流浪猫,我想那又是一个童年的帕慕克。

  (王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