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艰苦不艰苦,都要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7:17  解放日报

  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刘巍巍

  常德盛领导蒋巷村44年,把它从常熟市著名的穷村建成了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村。他说,成功经验就是一句话:艰苦不艰苦,都要创业!

  他特意说明,有人说只有在饥寒、劳累、伤病的情况下创业,才叫“艰苦创业”,其实不然!尤其是在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之后,与过去相比似乎不艰苦了,其实不是不艰苦,而是换成了另外的“艰苦”。作为农民的带头人,一定要防止因为“不艰苦了”而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断寻找新的艰苦、克服新的艰苦,创造新的业绩,蒋巷村才有了今天。

  啥“苦”挡路就吃啥“苦”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对于一个800多口人的大家庭来说,这本经就更难念。在长达44年的岁月里,作为一个总是吃苦在前的当家人,常德盛经历的苦难数也数不清。他认准一个死理:为了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啥“苦”挡路就吃啥“苦”!

  早先,为了温饱搞农业,常德盛吃够了“筋骨之苦”。从1968年到1992年的20多年时间里,常德盛带领村民共平整土地1200多亩、填浜造田70亩、筑坝20多座,肩挑背扛,挑断了多少扁担、磨破了多少双鞋,根本无法算清楚,造就了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的旱涝保收高产田。

  后来,为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常德盛又吃尽了“心智之苦”。他还记得,为改变“农民种地不靠书”的旧观念,他经常睡不着觉,着急上火,搞得喉咙嘶哑,嘴边生起一溜溜小泡。终于想出了不少好办法,比如建设“文明村民学校”、成立“村民读书会”。在常德盛的努力下,蒋巷村百姓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如今,为了未来的发展,他又在吃着“远虑之苦”了。“条件好了,却心里老觉得还有事没做好。”常德盛说,党的十七大为农村画出了节约能源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图景,也触发了他发展农村旅游的灵感。如今,蒋巷村每年已能吸引十多万游客。

  吃“外苦”“内苦”都成了习惯

  常德盛的妻子余秀英说:“老常这一辈子,就是吃苦的命。”儿子常惠忠说:“我爸这一生,是泡在苦水里的。”不管村里发展得多好,不管百姓多富足,常德盛就是爱吃苦。吃苦早已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身体的苦是“外苦”,常德盛至今仍在经常吃。他有一次参加江苏省组织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分3天到本省的镇江、扬州、南通宣讲。他总是早上5点出发,8点赶到会场所在地,扒拉几口饭就开始做报告,11点半报告会结束后又马上赶回村里,下午照常查看庄稼、处理村务。“只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集体,多大的苦我都能吃。”常德盛说。

  心里的苦是“内苦”,也最折磨人,但常德盛认准的事,再苦也非做不可。上世纪70年代初,“上面”强令农业种植改用“双三制”,即放弃过去一年种一季小麦、一季水稻的传统做法,改为一年种一季小麦两季水稻。这种“双三制”被冠以“革命稻”,却超出地力的负荷,还要使村民的劳动强度和种田成本成倍增加。常德盛在社员大会上宣布:“从科学出发,咱蒋巷村不种双季稻,有什么事我顶着。”虽然后来证明他是正确的,但当时还真是紧张得不得了。

  内心的苦,还有对家人的愧疚。谈及此事,常德盛总会低下头,神情黯然。他的女儿常惠芳有点恨爸爸,当年为了让村民能够安心种粮,常德盛强行让年幼的她退学在家种地,带头种给村民看。常惠芳才七八岁就洗衣烧饭、种地喂猪,成了农村的能干姑娘,但她却留下了文化偏低的终身遗憾。几年前,正在读高中的外孙女因一次车祸辍学了。常惠芳直到今天有时还抱怨:“真怀疑他是不是我爸!”

  “变着法讨苦吃”成了他生活的乐趣

  蒋巷村的日子红火起来后,常德盛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的“艰苦”完全变成了另外的样子。村民们善意地取笑常德盛总能找到别人找不到的“苦”来吃,还自得其乐。

  不怕吃苦的常德盛,练就了“化苦为乐”的本领。2004年,为激发村集体企业常盛集团的发展活力,常德盛决定对它进行股份制改革。可作为村经济主要支柱的常盛集团转制后,村里的集体资金哪里来?扶持“弱势”村民的钱从哪里出?这个问题像大山一样压在常德盛心坎上。最终,身为集团最重要的创始人,又是常盛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常德盛却放弃了本应由他获得的全部股份。作为交换条件,是改制后的4家企业每年向村集体分别上交150万元股金分红。他因为此举为党组织争了光,凝聚了人心,感到了极大的快乐。

  常德盛有个著名的 “三不原则”——不受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他又更新了“三不原则”——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不坐高档车子。进入新世纪以来,上了年纪的他再次发展了自己的 “三不原则”——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厂班子不搞家族制。每一次对“三不原则”的更新,都是一次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

  有人问常德盛,这样“变着法子自讨苦吃”是为了什么?他说:“人都有私心,我也有,可是干部要是搞起了特权,村民的人心还怎么聚,村里的事业还怎么干?” (据新华社南京9月6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