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防灾减灾,我们要学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7日07:17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章迪思 彭德倩

  日前,新西兰发生7级以上强震,一片废墟之中,无一人死亡;南美洲的智利同样出现“生命奇迹”——圣何塞铜矿发生坍塌后,被困的33名矿工无一伤亡。这两个奇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天灾”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依靠完善的预防措施,保全了生命,将损失降到最低。这,对于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有何启示?

  防灾,技术先行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晓教授认为,自然灾难带来的损失严重程度,固然和地理位置等自然因素相关,但先进的防灾、减灾设计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天灾之祸。

  以新西兰为例,这是个位于地震多发地带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房屋抗震设计最先进的国家之一。科研人员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将特制的橡胶垫置入房屋基座,当地震发生,橡胶的弹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建筑物受到的巨大应力。此外,该国的建筑研究协会有个很大的研究场所,建起与实际尺寸一样大小的房屋,让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地震试验观察整个房屋塌陷过程。正是这种不惜成本的巨大投入,让各类防灾技术日臻完善。

  上海也正在积极向这方面靠拢。据了解,由同济大学负责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项目将于明年落成,届时将使我国的抗震试验研究如虎添翼。

  关键,要“想得到”

  如果说新西兰地震的“零死亡”和该国地广人稀、经济发达等客观因素相关,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智利,日前发生在矿井下的生命奇迹,则更值得矿难多发的我国从业人员深思。

  上海防灾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同济大学教授罗奇峰分析,发生事故的智利铜矿,其建造技术并无多大先进之处,但很多细节上都体现出防止潜在矿难的未雨绸缪。例如,矿工们之所以能顽强生存十多天,紧急避难所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消息称,其中两名受困的智利矿工曾学过护理,他们在升井时起到了关键作用。智利的矿业安全制度既完善,又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由此可见一斑。罗奇峰认为,除了矿业,城市的地下空间建筑行业同样也要向智利学习。比如在城市地下挖掘地铁、隧道时,也应在挖掘机里装上一定量的食品和水,以备不时之需。“学习别人的经验,关键要学会在不同行业举一反三,贵在灾害尚未发生就能‘想得到’。”罗奇峰说。

  抗灾,因地制宜

  他山之石,固然可以攻玉,但如果忽视了不同国家之间地质条件、经济条件的不同,盲目强调“外来和尚好念经”,则又会令防灾减灾走入另一个极端。

  还是以新西兰地震为例,虽然其强度超过7级,但震中烈度大约在5—6级之间。罗奇峰分析,此次地震非“直下型地震”,即震源和地表的城市不是在同一垂直面上,而是距离稍远,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破坏性。如果忽视这一客观因素,盲目地拿它和国内的地震相比,就会得出“防震措施全面向新西兰学习”的片面结论,继而错误地指导国内的防震抗震工作。例如,新西兰大多数建筑为木结构,如果我国也全盘照搬,对于森林资源的消耗非常大,无形之中给自己又带来了新的环境危机。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工程地质专家黄润秋教授认为,一个地区采用怎样的防灾体系、付出多少防灾成本,防灾成功率多高……这些答案,依托于社会综合效益的评估比较,而不能简单地照搬他人经验。当然,社会公众也应更加理性,要给科学家、管理者更加宽容的空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