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孤独小草何时走出丧母之痛

  20岁的晓芸(化名)身材高挑,外形时尚,精致五官配上麦色肌肤,从外形上说,绝对是人见人爱。但她的情绪却极为沉沦,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更是痛苦不已。她说,自己没有一个知心的朋友。即便交了朋友,过后不久,也会很快离她而去。在自己最痛苦、极度渴望找人倾诉时,身边竟没有一个朋友愿意相伴……

  8年了,李晓芸仍然不能走出母亲病逝的悲痛。她把这一切怪罪于父亲的家暴,所以咬牙切齿、拼命摇头地说:“这辈子要我做什么都行,原谅他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想他死!”并深深自责于自己与母亲八字相克,“其实我也是间接害死妈妈的凶手……”

  晓芸很久前便写了一篇名为《从回忆到现在》的博文,里面记叙了太多太多悲惨的故事,太深太深未解的心结,而这一切的发生在她看来,都是缘于最爱她的母亲去世……

  童年

  说不清的颜色

  我们试图用色彩来表达晓芸的成长历程,但对于童年的记忆,晓芸却说不清楚那是一种怎样的颜色——因为有母亲的慈爱,那是幸福的彩色;又因为父亲的粗暴,呈现恐怖透骨的黑色……

  晓芸自小生活在农村,10岁前她也曾有过一段幸福的童年,相依为命的妈妈对她很爱很爱,而父亲远在云南做生意,绝少回家,在她的记忆中“没有爸爸这个人”。“那时候我们家的条件很差,但妈妈是个善良坚强的女人,她把我看得比她的命还重要,每次我在外面受了委屈,妈妈都会安慰我。而我每学期只用一张奖状,就能博得妈妈的无限快乐。她说她唯一的希望,就是看到我好好读书,不要学坏。妈妈给我了双倍的爱,让我的童年没有任何杂质,充满了真正的快乐,就算有什么遗憾,也被妈妈的爱填补得满满的。妈妈是我的全部和依靠,我也是妈妈的全部和信念。我本以为这个小小的幸福能一直拥有,妈妈会一直陪着我……”

  可10岁那年,晓芸的母亲却不幸查出罹患了癌症,医生“宣判”最多还能活3个月。年幼的女儿尚不懂“死亡”的真正含义,家中又没有其他可以托付的人,母亲不忍让女儿从此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凭着坚韧的毅力,改写着死亡的期限,直至2年后,晓芸满了12岁。

  常年在外的父亲难得地回了家,一听说妻子需要钱治病,马上就不怀好气。“他一回家就无端猜疑妈妈对他不忠,一有不顺心的事,就拿我们出气,每次妈妈都用她柔弱的身体死死护着我。妈妈说,她一走,我就是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再没有人为我遮风挡雨了,要我学会坚强。爸爸不肯拿钱出来给妈妈治病,他说癌症肯定治不好,到头来人财两空。无奈之下,妈妈只得把房子卖了,提出和他离婚,结果那个男人居然狠心分走了一半妈妈用来治病的钱……”

  “一天晚上,妈妈的病情突然恶化,我把她送到医院,她对我说:‘妈妈恐怕不行了……你要好好读书,不要学坏……”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身边除了晓芸,再没有其他的亲人。抱着母亲越来越凉的身体,12岁的晓芸惊惧交加,呼天抢地,但母亲却再也无法听到,更永远不可能回来陪她了……

  母亲病逝后,亲戚告诉晓芸,他们找人算过命,晓芸和她母亲八字相克,只能有一个活在这世上,所以母亲只能走了,留下了晓芸……年幼的晓芸因此认定,对于母亲的去世,自己纵然有千个万个的理由为自己开解,也难辞其罪。

  少年 委屈的灰色

  母亲走后,晓芸被父亲带到云南生活。父亲重组了家庭,但执拗的晓芸拒叫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为“妈妈”。“他们对我不好,经常打骂我。有时,我为了要1元钱的早饭钱,也要遭顿暴打。我一直记着妈妈的话,再苦再难也要坚持上学。为了讨好他们,我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连作业也不做,就开始做饭、做家务,等他们打完牌回家,过有人伺候的生活。”

  晓芸说,自己一直坚守母亲的遗愿,好好读书,但初中时发生的一件事,却逼得她不得不退学。

  由于母亲离世,晓芸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在学校没有朋友。一天,同寝室的一位女生称自己放在寝室的500元钱不见了,而那天,晓芸正是最后一个留在寝室里的人。自然,大家把怀疑的目标齐齐指向了她,而她也实在无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就这样,老师把晓芸“偷钱”的事告诉了她的父亲,自然,晓芸回家后免不了一顿毒打,不仅如此,父亲和后母还骂了她相当多难听的话。身体上的痛尚可以忍受,但无端背负的屈辱却让晓芸心如死灰:“我真的没偷钱啊!但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证明自己是清白的!”

  晓芸“偷钱”的事很快传遍了校园,所有人都对她指指点点,而妈妈“不要学坏”的临终遗言也日日响彻在耳边,两种对立的搏杀声把她逼到崩溃的边沿。于是,晓芸把那个丢钱的女同学叫到操场,拿出一把水果刀对准自己,请求对方相信自己的清白,并称可以“以死证明”!晓芸的疯狂举动让对方惊怕,女同学借故跑开后迅速叫来老师,说晓芸对自己怀恨在心,要用刀杀她!“我歇斯底里地发誓自己没有偷钱、没有想杀她!但所有人都不相信我,他们把我看成极端危险的分子!校长找我谈话说,一个女孩子闹出这样的事,影响了学校的名誉。如果学校开除我的话,对我今后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手下留情,劝我自动退学……”正愁找不到理由断了晓芸学费的父亲得知女儿在校园的“劣行”后,立刻办理了退学手续,时年14的晓芸从此再也没有进过校门。

  读书这条路无法再走下去了,但晓芸反反复复地对记者和心理专家说:这些年来,我一直牢牢地记着妈妈的遗愿,不要学坏!“我真的没有学坏!为什么他们都不肯相信我!”

  青年 苦涩的青色

  17岁时,晓芸离家出走来到成都,从此再没见过父亲。她不无自嘲又带着深深的恨意说:“估计他也不会找我吧。”

  打工三年,晓芸现在已经是一家酒楼的客户经理。她说自己的酒量很好,为了工作需要,客户只用喝一杯茶,她便可以把用啤酒杯装的一整杯白酒一饮而尽。不知情的客户也许觉得这个女孩个性爽快耿直,或者放纵……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么狂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因为她三天两头地醉酒,醉后从来是不受控制地又哭又闹,四处撒野,让人看了蹙眉摇头。其实,骨子里的晓芸本就不是一个嗜酒如命的酒鬼,买醉的唯一理由仅仅是——醉了以后,会有朋友主动关心、照顾她,醉态迷蒙的她也正可以借机一遍又一遍地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无尽怀念,发泄自己对父亲的无比憎恨以及自己“间接杀死了母亲”的深深自责,甚至,还有对自己种种不幸遭遇的自怨自艾……

  一年多前,晓芸认识了小她1岁的男友,深爱她的男友听说了她的不幸遭遇后,便毅然决定入伍当兵,为的是把自己历练成一个真正的男人,能好好保护晓芸,绝不让她再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尽管知道男友对自己一往情深,但相处久了,晓芸对男友温柔的情话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则是沉溺于自己的不幸,不断对男友讲述自己的过去,还责怪男友对自己的粗心和疏于照顾,咬定了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像母亲那样,对她疼爱有加。每到这个时候,晓芸总是不受控制地哭着要自杀。起初,看到晓芸这样寻死觅活,男友总是无比怜惜。但如此反复地“周期性”发作,男友的神经越绷越紧,生怕自己稍有不慎,晓芸便会彻底地、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自己则将永远失去最爱的女人。久而久之,晓芸这种“自毁”式的性格终于彻底轰退了男友,给她写了一封长达几十页的分手信……

  现在的晓芸,更加陷入了日复一日的疯狂买醉中。尽管笑靥如花,但她却日渐形只影单。本来身边的同事和朋友都是极其愿意跟她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烦恼的,但跟她在一起,事实上大家却极少能看到她舒展的笑颜,大家感觉像跟祥林嫂在一起似的,灌入耳膜的永远是她那些充满怨毒的过往和自怨自艾的经历。人们开始害怕和她在一起,害怕听她那些一如打开闸口般滔滔不绝流泻出来的陈年往事,连带着让自己也变得不愉快起来。

  她说,自己明显感觉到朋友们一个个疏远她了,她很难过,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醉酒后就想自杀,这样就能到天堂去找妈妈了!“我已经自杀两次了,每次都是朋友救了我,我真的不想再继续这样下去。为了妈妈,我这棵小草要坚强地、好好地活下去……” 本报记者 陈娟

  ○心理问诊

  专家:韵梅

  晓芸的身世确有可怜而令人同情之处,但她却深陷在不幸,不能自拔,看不到幸福,导致她在生活中的思维模式渐渐变得非此即彼,我行我素,不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只想索取,不懂得付出;希望别人爱自己,却不晓得如何去爱别人。因此,她才会显得如此怨天尤人,无法得到别人的信任,没有真正的朋友……最终留给她的,只能是孤独而又痛苦的心理体验。其实,这也是自恋的一种体现。

  精神分析认为:新生儿最初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把自己当作“爱的对象”,这种现象称为“原发性自恋”。当孩子与周围的人(首先是父母)建立联系后,爱的对象就转向了他人。以后,如果这份爱受挫,爱的对象就会由客体再次转为自己,称为“继发性自恋”。健康的自恋可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人的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分过强的自恋,则会给人际交往包括恋爱、伴侣关系等造成障碍,只有被爱的要求,没有爱人的能力。

  死亡是一个很短时间内完成的事,但对于死者的重要亲人而言,承认他们的死亡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很多人在亲人离开时,都会很自责,似乎当初自己只要做了什么,亲人就能避免一死。心理专家指出,人们相信爱的本质是同甘共苦,血缘亲情的爱更是不离不弃。像晓芸,正是在母亲离去后,下意识地让自己活得不幸一些,以达到和母亲“同甘共苦”的目的,行为上则表现出拒绝接受事实、拼命自责、幻想永远在一起、自杀冲动等等。

  如何走出丧亲之痛?

  至爱的人去了,但我们与死者有无数重要的回忆,这些回忆不可能抹去,它们依然真实地存在。尽管时间被称作最好的诊疗师,能抹去过去的记忆,填充新的记忆,但无论新的记忆多快乐,旧的悲伤还都残留在心中,要忘记这些重要的回忆和创伤,我们不可能做到,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和它告别。

  告别是一个很复杂的工作,关键点就是:更完整的回忆。要真正地告别一件创伤事件,一般要去了解它的整个过程。当有了完整了解后,告别才可以成功。如果只是一些零碎的片段,则会更加纠结。与其回忆一些大概,不如去了解所有的细节,明白亲人从头到尾是怎样离开我们的。只有做了真正的完整的告别,我们才会承认亲人离开我们的事实。事实上,离去亲人的最后一句话对于我们至关重要,能帮助我们完成一次心灵上的救赎。对于晓芸来说,就是她母亲离世前最后一刻所说的那句话:“好好学习,不要学坏。”

  晓芸,你有一万个理由更好地活下去!为了母亲,更为了自己!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