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非凡的历史性跨越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9日03:41  大众网-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桂利

  1977 年,党中央决定恢复高考制度,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从恢复高考这一标志性事件至今,我省教育事业与全国一样,经历了从恢复到改革、发展和创新的一系列巨变。

  今天,我省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成就令人瞩目。全省小学、普通初中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分别为 99.98% 和99.95%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4.7%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 以上;2009年全省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14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15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 23.7% 。 2010 年本专科录取率达到79.72% ,其中,本科录取率达到37.23% 。

  30 余年短暂的历史时空中,山东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正在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由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目标奋力迈进。

  从“求学无门”到“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

  改革开放前夕,原本规模小、基础差的山东教育,遭受“十年动乱”的严重破坏,更显薄弱。1978 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仅 3.8万人,毛入学率仅为 0.78% 。求学无门,是那一代人的伤痛。

  改革开放的春潮,为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经过1978年至1981年的恢复整顿,一直到1999 年至2003 年的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山东各级各类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教育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初步建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继续教育的层次比较合理、质量效益较好的教育体系,教育从改革开放伊始的社会边缘走向当今的社会中心。

  有这样一组对比数字最能说明这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1977年到2008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人数约4735420 人,其中,1998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 年的录取人数约3818362 人,10年间录取人数占改革开放30 年来录取总数的 80% 。30 年间,山东高等学校在校生由3.84万人上升至150万人,毛入学率由0.78% 提高到24% 。

  全省上下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投资130多亿元,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2000年 5月31日,最后两个县通过了省政府的“普九”验收,标志着我省所有县(市、 区)和大企业全部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任务。

  30 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累计培养各类中初级人才 554.35 万人,成人教育累计培养百余万,职成教累计培训达 4000 余万人次。高等职业教育从 1999 年之前的十几所成人职业院校发展到2007年的64所,在校生近万人。

  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如今各级各类教育已经基本具备满足适龄人口入学机会的办学规模,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98% 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已达 80% 以上,高等教育入学率已达24% 以上。这意味着,在齐鲁大地的几千年历史上,只要愿意就“人人有学上”的梦想,第一次化作了活生生的现实。

  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加速教育自身调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山东教育立足于省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自身的调整,使教育在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上大步前行。

  20 世纪80年代初至90 年代中叶,在整个教育普遍薄弱的情况下,我省首先筑牢“奠基工程”,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花大气力解决中等教育的“细腰”和结构单一问题,狠抓“培养合格劳动者工程”,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始终是教育战线的一个根本问题。 80 年代,针对基础教育中的严重“应试倾向”和整个教育中严重脱离实际的倾向,我省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中等以下教育的办学方向要从主要面向升学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 1997 年,以在烟台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为契机,我省在全省中小学更加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2007 年以来,我省出台的《山东省中小学管理规范》,打响了新一轮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攻坚战。 2008 年省政府确定为我省素质教育年,召开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目前,通过规范办学行为、 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改革和完善考试及招生录取制度等,全省素质教育发展卓有成效,其成功探索被专家和媒体誉为“山东样本”。

  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中,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问题始终是一个难以把握好的问题。 1999年至2003 年,山东高等教育抓住全国扩招的机遇,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迅速完成规模扩张,奠定了山东“教育大省”的地位。之后,又及时调整发展重点,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工作重心转移。“十一五” 以来的几年里,我省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总体保持相对稳定,招生增长速度为11.42% ,在校生增长速度为 15.03% ,呈现出比较科学的发展速度。

  高等教育科研工作不断兴旺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全省高校科研机构20年增长 39 倍,科研队伍是“六五”期间的166倍,科研经费 30 年提高4430 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2001 年至 2005 年山东高校共向企业、公司转让、出售 3549 项各类科技成果,已增加经济效益200多亿元。

  30 年来,山东教育事业不断的自我调整,为山东建设输送了各种急需的人才,极大提升了全省国民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为山东的跨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公平理念扎根齐鲁大地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各级政府财力薄弱,我省中小学实行“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实行的是“人民教育人民办”的集资办学形式。

  而随着各级财力的不断增长和政府公共职能的逐渐到位,各级政府逐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教育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自 2007年春季开学起,我省各级财政共筹措改革经费 40.7亿元(不含中小学教师工资),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杂费。此举惠及759 万农村学生,减轻农民教育负担 18 亿元。从当年秋季学期起,扩大政策实施范围,全部免除城市、民办义务教育学生杂费,惠及 170 万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至此,免杂费政策全覆盖在我省变为现实。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05 年,我省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2006 年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制定了公用经费逐年提高规划标准,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2007年7 月,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政策,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普通高中阶段省政府助学金政策; 2008年春季开始,为农村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至此,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办学经费全部纳入政府保障范围,其他教育阶段都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助学为辅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各类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无缝隙对接,从政策层面为困难学生能够在各个教育阶段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强大保障。

  据测算, 2008 年全省用于各类学校学生免、补、奖、助的财政资助资金达 44 亿元,政府投入资金之多、 补助额度之高、 救助范围之广,在我省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教育公平的理念和实践已在齐鲁大地深深扎根。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