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恢复语文的本来面目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省市中学课本中删除了鲁迅先生的部分文章,耳熟能详的《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祝福》、《药》被其他学者的文章所取代。学术界不少人士感到忧心忡忡,认为这样将会失去鲁迅精神,破坏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

  笔者对此不以为然。中学语文教学首先是一个表达方式的教学,中学语文在注重思想内涵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表达方式,让学生掌握现代语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表达方法。减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不是淡化传统价值观教育,而是更加重视现代语文修辞表达方式的教育。众所周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鲁迅先生的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一系列的创新,但是,正如鲁迅先生同时代人所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曾经留学日本的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日本的影响。这种具有异域风情的表达方式,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汉语表达可以更简洁、更通俗。

  鲁迅先生开辟了白话文的历史,但是,中国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白话文的初级阶段,而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在选择语文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深邃的思想,又要考虑到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将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从语文教科书中删除下来,增加当代语文的比重,这是中国语文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结果。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体系,中华民族也是如此。中学语文的选择,既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如果只看到中国文化发展某一个阶段所取得的成果,而没有看到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需要,那么,中国的语文教学就会一成不变,中国的文化就失去了活力。

  当然,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辑者应当尽可能地选择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文章,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过去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统天下,现在,适当减少鲁迅先生的文章,补充其他体现当代文学水平的文章,不仅有利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解中国的文化内涵,而且有利于丰富人们的逻辑表达体系。

  部分学者之所以感到忧心忡忡,是因为他们害怕鲁迅精神的离去。在互联网络写作时代,的确有一部分人精神颓废,他们把鲁迅先生的批评精神作为自己不负责任的挡箭牌,把鲁迅先生的爱恨情仇异化为自己放荡不羁的借口。这种高举鲁迅先生却公开羞辱鲁迅先生的做法,应当遭到人们的强烈鄙夷。部分年轻人怀念鲁迅,其实他们并不了解鲁迅精神,他们只不过是借酒发疯,把鲁迅先生的文章作为遮羞布,继续在互联网络上胡言乱语。

  重新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的思想界、文学界的事情,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学生正确使用汉语的方法,通过学习范文了解我国汉语的历史成就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适当删除鲁迅先生的文章,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表达方式本身,或许有助于减轻中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表达的基本技巧。

  当然,作为一个背诵鲁迅先生文章长大的学者,笔者对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感情。鲁迅先生的一些语文表达方法,不可避免地影响笔者。这种割舍不掉的情感,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心比心,笔者也希望先生的文章随时出现在人们的面前。然而,中学语文课本的承载量毕竟有限,所以,我们建议在中学语文课本之外,大量出版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想。

  这场风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多元化社会千万不可强求一律。假如只看到鲁迅先生思想深刻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现代化社会表达方式的多样化,那么,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就会各执一端。过去,我国中学语文采用统一编写教材的做法,现在看来,如果允许不同的组织、不同机构分别编写教科书,那么,有些争论或许就可以避免。当然,这其中涉及到中国的教育考试制度,涉及到体制改革的问题。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充分意识到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那么,就一定能够提高中国的语文教学水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