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越读越欢喜

  数年前,我托一个报社的朋友转稿子给另一个报社的王国华先生。稿子发了,但却不认识和了解他。前些日子托一个期刊的朋友又转稿子给国华先生,朋友说,哎呀,人家很熟悉你的,你们直接联系吧。这样,我们就靠着现代的网络直接联系上了。第一句话,他就说:“武林兄,我在《春笋报》上拜读过你的诗歌。”一股暖流一下子从二十多年前的岁月里潺潺而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职业中学写诗的美好时光。

  我知道国华先生和我一样,也是码字的人,兴许,偶尔读过他的作品但不曾留意。所以,我想索要他一本书,系统地了解一下他这个人。他说,我出的那几本书,不算书;但有一本,是我比较满意的,不过,这本书是自费书。我很诧异。作为码字人,我很清楚,不是作家协会会员的,死活都想弄一张会员证;没出过书的人,死活都想出一本书。这是文人墨客的一种顽症,根本没有治愈的良药。而他,远非这样的人啊。因为在出版社工作,所以对自费书我一半是排斥一半是理解。起初是这样的,后来认识转变了,觉得惠特曼这样的人如果不自费出书,恐怕到死都未必能出一本书。他是何种情况,不得而知,一点疑惑像书签一样夹在我的脑海中了。

  很快,他的书到了:《越读越悲伤》。书的封面很素雅,灰白绿三色构成,32开,五分之二的空间是荷叶荷花图。作者名是:易水寒。最下面写着:易水寒书话系列之一。他公开出版了七本书,这本自费书应该是他的第八本。带着好奇,迫不及待读了几篇。谁知,一读就丢不下手了,花了一天半时间,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我马上把第一感觉告诉了他:“我也想出一本自费书。”我很喜欢他在代序中的一句话:“当我把文字当成文字而不是换钱工具对待的时候,文字在我心中回归了它固有的神圣。”他钟爱这本书的理由的密码,全在这句话里。仅此一句,我便在精神和心灵上与他亲近了很多,似乎老有多年未见此刻重逢一样。

  严格来说,他书中的文字当为书人书事的随笔。如果按照三联出版的《叶灵凤随笔》那样划分的话,他书中文字当归为读书随笔类。其实,叫书话或者读书随笔都无所谓的,就像我们把自己养的宠物起个人名一样。他的文字中有一股浓烈的酒味,而且是高度的白酒味道。若非这样,酣畅淋漓这个成语便不能馈赠给他。这个人冷眼观世,外冷内热,倒有一副侠客的热肠。豪气、侠气十足。就像毛志成当年给伍立杨写的文字“令人嫉妒的年轻”中所说的一样,缺少了点曲折圆通之术,这是常人的眼光,在我看来,这恰是他性情使然,坦率所至。文章棱角分明,随心所欲,一个活灵活现的人也呼之欲出了。

  文中的第一章是“文人素描”。文字简洁,自然,一个意思说完就完了,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一看就是那种从报刊上投稿滚爬摸打、有着丰富而又沧桑经历的人。这章的文字,多为文史钩沉一类。他的随笔多有杂文之风。冷嘲热讽,犹如高明的护士打针一样,你还没感觉到痛,这针已经打完了。给人惊喜和回味。第二章是“学人对谈”,我熟悉的是伍立杨,但伍读书比较偏比较生僻,他虽然是我多年好友,但我不敢和他谈古论书。国华先生能和他对谈史识与文采,的确令我刮目相看。第三章“旧刊巡礼”,颇值得一读,文中例子一摆,你去看吧,他本人却不发表什么意见。他把自己隐匿在文字之后,但他就像摄影师取景一样,定格在此,还需要他再唠叨什么吗?第四章是“乱翻古籍”,我一向对国学和古籍这些字中所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厌恶的,可能是秃头怕人说吧,但我对这些学问高深的学人是比较敬佩的,至少,他们懂得我不懂得的东西,这一点足以令我肃然起敬。第五章是“我的文坛”,因为和他个人的经历感悟有关,所以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我最喜欢读的。

  王国华或者说易水寒那点事儿,全在最后一章里面。读完这章,他这个立体的形象才丰满地站在我面前。也许是有很多相似相近相同的东西吧,温暖感动汹涌澎湃。偷书,稿费,勇往直前的投稿经历,签名本,淘书,过去的岁月和现在的嗜好,竟然和他不谋而合。我读着他,就像在读着我自己。如果他和我在同一个城市,我一定给他打电话:“国华兄,我请你喝酒去,但你买单,谁让你消耗了我一天半时间来着?”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