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这辈子,就想住一回新房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05:15  华龙网-重庆晨报

  昨天上午下了小雨,猫儿石农贸市场的菜贩们,纷纷将新鲜的蔬菜摆到屋外淋淋雨。由于这里即将拆迁,市场逐渐变得萧条。旁边北国风光小区的超市已经开业,市场很快就要退出。

  81岁的刘玉芳是农贸市场的老顾客,随着市场的萧条,她不得不前往并不熟悉的超市买菜,“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就想住一回新房子。”

  牛毛毡房住了54年

  刘玉芳今年已经81岁了。她和14年前因肺癌去世的老伴王德明,都是天原化工厂的退休工人。1936年,刘玉芳作为家属随丈夫来到天原化工厂。

  刚进厂时,厂里分给他们了1间牛毛毡房子,这一住就是54年。当时,他们还是一对年轻小夫妻,没有孩子。所以,牛毛毡房对他们来说并不小。但后来他们陆续生了4儿2女6个孩子,小小的牛毛毡房子里挤了8个人。

  刘玉芳的丈夫是钳工,她直到1958年才进了天厨味精厂当操作工,1个月的工资是27.5元。没干几年,厂里就搞裁员。刘玉芳在1964年就被派去修路去了,工作很辛苦,9角钱一天。直到1974年才再次回到厂里的宾馆当总务工。那个时候的工资涨到了31.5元。

  刘玉芳的丈夫从1936年到1964都是厂里的钳工。1964年到1979年,参加了四川省化工厅组织的化工安装队。这个队伍是流动的,哪里的化工厂有需要他们就到哪里去帮忙。刘玉芳在那段时间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累出了一身病。

  三代人挤住一室一厅

  1989年,厂里进行了房屋改革。其他孩子都分到了房子,只有两个最小的儿子还跟他们同住,“分到了一室一厅,43平方米。”

  刘玉芳说,小儿子是因为犯了错误丢了工作,所以没分到房。“从监狱出来后更是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小儿子结婚后,给刘玉芳生了个孙子,如今已经11岁了。一家三代人,如今仍然挤在20多年前分的老房子内。为了维持生计,刘玉芳把自己的房间改成副食店,卖些小东西。

  如今,刘玉芳和孙子住一间屋,小儿子和媳妇住另外一间。由于住在一楼,刘玉芳房间的墙上订了一个大大的柜子,柜子分两层。上面摆放一些副食品。祖孙俩睡觉的床不大,刘玉芳担心孙子逐渐长大后,床会睡不下。儿子和媳妇住的那间屋子更小,只有一张床和一个衣柜。

  刘玉芳说,另外一个儿子见家里实在挤不下,就住到媳妇家去了,成了倒插门女婿。刘玉芳希望有生之年能换一间宽一点的房子,“我这一辈子,就想住一回新房子。”

  猫儿石像“偏远山区”

  从观音桥出发,往北滨路方向行驶3公里,就可以到达猫儿石。再沿着一条几十年前修的马路,路过已经拆除的天原化工厂厂门,便来到了造纸社区居委会。这里是106路和135路公交车的起点站,整个站台坑坑洼洼,满是积水。

  再往前走50米,就是龙章新村村口。一条石板路往上延伸,分叉成很多更窄的石板路。石板路串起了高低不一的平房或两层小楼。小楼的顶层几乎都是居民们自己搭建的,结构各异,有的甚至是吊脚楼。这里的房子不成规划,散布在猫儿石的山坡上。房前屋后都是各种颜色的生活垃圾,野狗和老鼠在垃圾堆中寻觅。一位4岁的小孩想上厕所,母亲将一张塑料纸铺在门前的地上,让孩子方便。然后卷起塑料纸,随手扔进了垃圾堆。

  造纸社区书记、主任王伟,几年前从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调到猫儿石。“虽然距观音桥只有3公里,但这里完全就是‘偏远山区’。”王伟说,社区有2000多户,6600多人,但居住面积平均不到30平方米。最开始,这里还是比较干净的。但得知要拆迁后,居民们开始不顾环境卫生,垃圾逐渐堆积起来,生存状况逐渐堪忧。一到下雨天,垃圾中的污水顺流而下。夏天的时候,更是气味难闻。

  王伟说,社区的居民从总体上讲,都期望尽早搬迁。

  本版文/明华

  图/易熠

  刘玉芳老人三代人居住在这间老房子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