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姚缠龙:舟曲泥石流让我长大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09:48  中国青年报

  

姚缠龙:舟曲泥石流让我长大了

  江华摄

  开学了,姚缠龙回到了学校。然而不到一个月前,他还怀疑自己能不能回到这里。刚刚过去的暑假,给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的这名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回忆。他原本默默无闻的家乡一天之内变得家喻户晓——甘肃舟曲。

  回校后,姚缠龙交了一份暑假总结。尽管字迹很乱,老师们看了无不动容。

  姚缠龙的家在丰迭乡红山村,距舟曲县城约有几公里。2008年“5·12”特大地震和2010年“8·7”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让当地人两次见识了“天有不测风云”。姚家地震后重建的房屋再次成了危房,家人迄今还住着帐篷。

  泥石流过后,姚缠龙的第一感觉是“世界末日来临了”!由于电力、通讯全部中断,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出门寻找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昔日的村庄和街道成了废墟,军队和老百姓不断从中挖出遇难者。大楼在淤泥中摇晃,随时可能倒塌。道路消失了,一旦踩空,就会陷入深深的淤泥中。人们在哭号。

  这名20岁的青年想到了“肝肠寸断”这样的词语。“我加入了他们,不管有多危险,我要去救他们。”

  他见到一户人家,一家三口的遗体紧紧地抱在一起。救援者想把他们分开抬出来,但怎么也分不开。他还见到,一名遇难的8岁小女孩从5米多深的淤泥中被挖出后,父亲在溪水中将女儿清洗干净,为女儿最后一次编辫子……

  残忍的场面一度让姚缠龙支撑不住,想要逃避。但他看到身边有那么多人在努力搜救,坚持了下来。他还遇到了一些同学,大家都哭了,为失去的亲人痛哭,为被毁的家园痛哭,为死里逃生痛哭,“心里从来没有这么痛过、慌过、迷茫过”。

  8月9日,姚缠龙去了团县委,与10多人组成了一支志愿者队伍,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成员大多是学生,也有老人和孩子,有的还在灾难中失去了亲人,他们让姚缠龙亲眼目睹了什么叫做“化悲痛为力量”。

  由于交通中断,救灾物资无法运进县城,这支志愿者组成了物资运输队,帮着将物资送到4公里外。途中全是山路,每天至少走7趟,步行超过50公里。

  “我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的,只有在这种体力活的重压下,我心中的痛才稍有减轻。”姚缠龙说。

  他和队友们为救灾官兵当过“送水工”。每人背着几十斤水,从物资发放点送到“邱少云部队”。路上,饿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坐到地上歇几分钟,有时困极了,在等待运输车辆时睡着了。

  姚缠龙还申请加入了甘肃省共青团组织的防疫志愿队。他们顶着烈日,背着20公斤的消毒液,对城区和重点区域的每个角落都要消毒两遍。他的背上磨破了皮,受消毒药水的刺激,嗓子痛了几天。

  这段志愿者生涯持续了11天。临近开学,姚缠龙告别了那支队伍。

  回到千里之外的天津工业大学校园后,他试图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一躺下,满脑子就是对灾区、对家人的牵挂,那些逝去的朋友和同学,以及被沙子掩埋的土地,把他的心“揪得生疼”。

  他说,假如舟曲有知觉,那它一定“很疼很疼”。

  以前在高中时,姚缠龙只做过帮人打扫卫生之类的“好人好事”。而这个暑假,他成了一名戴着小红帽和红丝带的志愿者。他对记者说,经历了这么多事情,觉得自己长大了。

  他说:“我是一个坚强的人,我总是安慰自己,也安慰家人,安慰身边的人,我们会挺过去,活着就有希望。灾难已经发生,我们只有勇敢地去面对,只要我们同心协力,舟曲一定会站起来。”

  眼下,他给手机铃声设定了一首老歌——《爱的奉献》。

  本报天津9月9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