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朽的人和不朽的碑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0日09:48  中国青年报

  烈士墓在离导弹阵地一公里外的山沟里,墓碑上刻着五名烈士的名字。

  那时我还是一个刚从学校到基层部队的“红牌”,到烈士墓参观、祭奠烈士是部队进行新学员入伍教育中必须的一个环节。

  这里是海拔3500多米的雪域高原,烈士墓静卧在雪山脚下,没有苍松古柏的映衬,也没有花岗岩大理石的庄重,若不是矗立在墓前那块镌刻着烈士名字的墓碑,你很难发现这里是一块墓地。

  从机关一名少校的讲解中,这支部队和这块墓地的历史逐渐在我的脑海里有了清晰的轮廓。上世纪50年代末,党中央作出了发展导弹武器的战略部署,数千名优秀的官兵(其中很多是清华、北大、哈工大等著名学府的高材生),“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荒无人烟、风雪弥漫的高原深山,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一次国防施工中发生了塌方,连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几十名官兵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但五名年轻的生命永远地留在了高原上。

  以后的时间里,这块土地上更多的人、更多的事走进了我的记忆。就在我下到部队的两年前,在这里工作了整整18年的指导员因长期高寒缺氧和积劳成疾而病逝,临终前他请求部队领导和家人,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生前操劳的阵地上。得知指导员去世的消息,全连官兵嚎啕大哭。

  葬礼那天,天空飘着鹅毛大雪,从河南老家赶来的妻子抱着丈夫的骨灰哭泣着,一边呼喊着丈夫的名字,一边在官兵的搀扶下把骨灰撒向风雪中的导弹阵地,她的身后是长长的骑在马背上的送葬队伍。

  关于这位指导员,流传最广的故事是:有一年冬天大雪封山,他所在的哨所断粮半个多月,他和战友用马料熬粥充饥,等连队送来粮食的时候,他已经虚弱和消瘦得不成样子。

  40多年来,这片高原腹地的大山深处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载入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壮大的史册,更多的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茬茬官兵的相继离开,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地消失了。当时部队有几名年过半百的科技人员,他们大多是上个世纪60年代全国名牌大学的高材生,他们的同学,后来有的成了院士,有的成了将军,但他们选择了大山,选择了寂寞,在人迹罕至的高原深处一干就是几十年。我曾经问过一名高级工程师,为什么在高原的山沟里能呆上40年,他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有简单的一句话:“有些工作总是要有人干的!”

  刚到部队的那些日子里,我也曾经留恋过都市的繁华,也曾经为部队严明的纪律和驻地艰苦的环境而黯然失落,但总有一些让你坚持下去并为之付出青春年华的理由,一代代官兵在这里以高原为家,以昂扬的斗志和炽热的情怀与冰雪、缺氧、寂寞作斗争的精神和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愿牺牲奉献的博大情怀激励着我。

  从军10年的时间里,在一次次走与留、放弃与坚守的挣扎中,我和许多战友一样,最终选择了在雪域高原坚守。

  我常常会想起那些长眠在大山深处的烈士,他们是这个社会真正的英雄,因为当初部队高度的保密需要和与世隔绝的工作环境,他们的亲人可能连他们去了哪里都不知道,亲人们连扫墓的机会也没有,但是他们在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发展壮大的历史中真实地存在过,因为无数烈士的付出和牺牲,才有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他们和那些常年坚守在雪域高原的一代代官兵一样,用青春年华和生命之躯筑就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他们的精神滋养和感化着我们,也激励着一代代年轻的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继续勇敢地战斗在雪域高原上。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