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长、学生为什么要“送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1日00:29  红网

  又是一年教师节,肯定有很多家长、学生在为送什么礼物给老师犯愁,也肯定有很多老师在为收不收礼而纠结。前几日,十所中小学“不以职务之便,收受家长、学生财务”的倡议首次挂到了教育部网站,网络上关于老师要不要“收礼”的问题的讨论也热烈起来,支持者认为老师“收礼”,尤其是收取贵重礼品,败坏师德,腐化风气,要决绝禁止,甚至有网友提出要取消教师节。反对者则认为“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家长、学生送礼是对这一传统的延续,家长、学生“送礼”,老师“收礼”,并不能一概否定。大家对“该不该”的问题讨论得比较深刻,我则想谈一谈家长、学生“为什么”会“送礼”的问题。

  《增广贤文》里面有一句话,叫做:爱子敬先生,意思是说当父母的爱自己的孩子,就要好好尊敬孩子的老师。因此,给老师“送礼”并不仅仅出现在现代,实际上是古已有之的。逢年过节的,学生孝敬下“先生”,给先生送送“礼”都是天经地义的,老师们大抵也没有人拒绝,更不会落下“败坏师德”的恶名。只是以前学生送的这个“礼”同现在我们说的这个“礼”是有区别的。以前的“礼”更多的时候是作为学生上学交的“学费”,家长、学生们送的“礼”实际上是老师们维持生计的来源。因为以前办学靠的是家族或者私人,先生们的“工资待遇”、“福利社保”是没有什么保障的,家长、学生给先生们“送礼”一方面是“敬”师,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保证先生们的基本生存、生活条件。比如,当年要拜孔子做老师,就必须至少得备上十块干肉的“礼”,没有这个“礼”,夫子是不会收这个徒弟的(自行束倄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现在的情况就不相同了,现代教育是集中全社会的力量办,政府为了实现其政治管理的功能,教育是其提供给全社会的一种公共产品,保证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是对现代教育的最低要求之一。虽然我国的教育资源尚属稀少,但是总的来说,这几年对教师待遇的提高是很明显的,教师们的“生存”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来,现在的老师们肯定不需要靠家长、学生“送礼”来维持生计。按道理说,“送礼”会继续送下去,因为中国人给老师“送礼”都送了几千年,现在突然不送了,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只是由于“礼”所承担的任务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的“礼”都应该是“象征性”的,比如,给老师送一张“贺卡”,送一束“鲜花”等等。

  然而,事实上,这个“送礼”的问题却大大没有“按道理”来“象征性”地发展。家长、学生给老师“送礼”越来越走样,送的“礼”越来越“实际”,越来越“贵重”,越来越走“花样”路线,送“购物卡”的有,送“美容卡”的有,直接送“人民币”的也有,赶上中秋节,在教师节送个夹带购物卡或者现金的金贵“月饼”也是有的,我还见过给老师送“高级进口大米”,送“名牌植物油”的,据说还有送老师小汽车的,再加上那些个“谢师宴”、“境外游”,家长、学生们真可谓煞费苦心了。当然,也有些不愿意来送“礼”的家长,但是他们常常会想,别人都送,自己若不送,是不是就显得不“敬”老师了,就显得不“重视”、不“爱”自己的孩子了,老师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有“送礼”,就轻慢自己的孩子呢?这样一来,对很多家长来说,与其在送不送“礼”上纠结,不如花点心思给老师选个好“礼”。

  对老师们而言,除了个别老师,大部分老师是不会等着家长、学生来送礼的,应该说,很多老师对收不收“礼”比家长、学生们送不送“礼”更纠结,收下这些个贵重礼物吧,就感觉自己败坏了师德,不收下这些礼物吧,就怕家长、学生误会,说这个老师不给面子,一些领导干部家长可能还会给这个不收礼的老师打上“不识抬举”的标签。这样一来,对很多老师来说,在收不收礼一事上,算是碰上了两难的尴尬境地了。前几日十中小学的倡议实际上就说明了这个情况。那么,本来应该是“象征性”的“礼”怎么会走样呢?这实际上是上文中家长、学生为什么要“送礼”的升级版问题了。

  那么,导致现在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呢——是考试主义和金钱主义。老师、家长、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都被这两个主义所绑架。很多时候,在家长、学生们看来,要考高分,升名校就必须要得到老师的“静心指导”和“特别关照”,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老师的同意呢?“有钱能使鬼推磨”嘛,我给老师“送礼”,你当老师就得帮助我的孩子“考高分”嘛,这在经济社会是很“公平”的。于是,学生想换个座位,得“送礼”;学生想有些课外指导,得“送礼”;学生想老师多重视下,得“送礼”……在无心、无意之间,难道不是被“潜规则”了吗?在考试主义下,家长、学生会想尽办法来获得老师的“垂青”,在金钱主义下,要获得老师的特别关照,金钱则是唯一的“交换物”。对老师们而言呢,虽然大部分老师真正将教师当做神圣的职业,但确实也有一部分老师在金钱主义的大旗下,将老师当做一个谋求利益,实现“知识”与“金钱”交易的工具。今天,很多老师在为收不收礼而犯愁,而尴尬,但是也不排除一些老师在“偷着乐”,在创造着机会等着家长、学生来“孝敬”自己。当“考试主义”、“金钱主义”之下的一整套逻辑成为社会的一种“潜规则”,无论你想不想送礼,也无论你想不想收礼,你都只能无可奈何,当被“潜规则”后,谁不遵守“潜规则”谁就有可能付出代价。不难看出,“不受财物”的倡议之后的,是那些师德高尚者在“考试主义”、“金钱主义”之下,在“潜规则”面前的无奈……家长、学生送的不仅仅是“礼”,更多的是“礼”之后的全社会的一种“考试主义”、“金钱主义”的导向。

  在我看来,“礼”是禁不住的,因为中国人给老师“送礼”送了几千年,不会因为谁的一个倡议或者某个部门的一个禁令就真正“禁”住了,从来没有人可以低估中国人“送礼”的水平。即便禁了,如果“礼”之后的“考试主义”、“金钱主义”的观念没有消失,“潜规则”没有被打破,那么,谁都不会知道“不送礼”的家长、学生会送出什么花样来。

稿源:红网 作者:王乐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