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服刑犯视频“别母”的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1日04:06  大洋网-广州日报

  

对服刑犯视频“别母”的反思

  社评

  在一些悲剧事件中,舆论喜欢围绕行凶者大做文章,受害者及其家属获得的关注却赶不上行凶者。而对行凶者,又往往带着相当主观的同情和宽恕。

  曾经为救母而劫持人质的重庆两兄弟张方述、张方均,最近又成了媒体关注人物,原因是他们的母亲不幸去世。为了让在狱中服刑的哥哥张方述能尽孝,监狱方面和重庆、广州两地媒体可谓想方设法,不但将有关葬礼的视频信号直播给张方述观看,而且将无电视信号的下葬过程录播下来后转至监狱,再给其观看。

  与当初劫持人质“救母”所引起的争议相比,服刑犯看葬礼视频“别母”,所得到的同情又多了不少。送别母亲最后一程,人之常情,众人皆可理解。而且监狱和两地媒体所做的一切,也都充满着人性化,本也无可厚非。

  但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张方述时,可曾想起那个被他们兄弟俩劫持的受害者?与舆论对两兄弟的过分关注相比,甚至没有人会想起那个无辜的女人质,她现在情况怎么样了?有没有留下心理创伤?这似乎已引不起媒体的兴趣。然而,就整个事件过程来说,被劫持的女人质才是最值得同情的,但恰恰是最值得同情的人,反而被舆论所忽视。

  当然,我们也可以聊作以下自我安慰:被劫持的女人质心灵已经受到创伤,不希望外界去打扰。可事实是,在一个“眼球经济”时代,媒体总是喜欢挑有新闻价值的去报道、关注,而舆论也很容易被这种倾向所左右,乃至于给人一种错觉——为了救母而劫持人质,其初衷是善意的,因而其行为也值得同情和原谅。

  眼下为正在狱中服刑的张方述所做的,人性化中似乎传递出些许同情的味道。实际上就张家来说,值得同情的也应是与病魔抗争、最终离世的母亲,而不是张方述、张方均兄弟,毕竟他们曾经作出了劫持人质的犯罪行为。至于哥哥张方述在狱中积极改造、表现良好,那则是另外一个话题。

  更让人担心的是,在一些悲剧和惨剧事件中,舆论总是喜欢围绕着行凶者大做文章,受害者及其家属所获得的关注却远远赶不上行凶者。而对行凶者的关注,又往往带着相当主观的情感因素,甚至有舆论将行凶者的过错推给社会,对行凶者表示出了一种同情和宽恕。比如说,福建南平实验小学的惨案中,凶手郑民生的生平,杀人前的心路历程、职业甚至情感问题,都被媒体逐个挖掘,并不厌其烦地向公众介绍,其中有些报道似乎是为其博得了公众的同情和谅解。但如此心理变态、手段毒辣的杀人歹徒,真值得社会的同情吗?显然,那些被他杀害的孩子、那些失去亲人的家庭,才真正值得同情。

  就张方述而言,狱中看葬礼视频别母并无不妥,从报道中可看出,他并不是第一例享受此待遇的服刑犯。但当舆论在关注此件事时,是否可以作出一些反思:我们真的是本着人性化和人道主义原则,为张方述“别慈母”而大伸援助之手吗?倘若不是因为当初他的行为引起公众的极大争议,舆论还会对一个服刑犯如此重视吗?客观一些,公正一些,别滥用同情,这是对受害者的尊重,也是社会正义和良知的体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