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一课”别开生面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1日06:4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李爱铭 彭薇

  昨日教师节,上午9时30分,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内,成都活水公园成为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创新班15名同学的生物课堂。该校科技教育首席教师娄维义博士,戴上导游常用的讲解器,边走边讲:污水处理有几个环节?取水为什么要有落差?取水过程中,如何做到节约能源?学生们边听边记,半个小时的课程,不少学生纷纷插嘴提问,新鲜的课堂互动,自然水到渠成。

  课,还可以这样上。万国博览的上海世博会,将无数教育资源送到上海中小学面前。园内外联动、课内外联动、师生互动……“世博一课”,激活了无数课本上的知识,激活了师生共同成长的兴奋点,留下更多关于创新教育的思索。

  园内,园外,学海乐畅游

  今年暑期,上海教育系统组织开展了“世博一课”教育教学方案征集活动,16个学科的老师,提供了2000多个教案。无论是在活水公园中探究人工湿地生态净水,还是在非洲联合馆里寻访自然、人与城市;无论是在滕头案例馆里探民居,还是在湖南馆里发现五色桃花源;无论是快乐游世博,开心学物理,还是在科技与艺术中发现钢铁的生命力……一篇篇教案都倾注了参赛老师的心血与智慧。

  世博园内的课堂,让课本知识“活”了起来。在宁波滕头案例馆里,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五年级8班的15位学生,在涂丽敏老师的带领下,实地学习《品德与社会》课中关于民居的内容。亲手摸一摸竹墙,如何通风透气;古老的砖头,如何环保,不少孩子第一次闻到新鲜的稻谷香,兴奋得又蹦又跳。回民中学的美术老师肖海棠是湖南人,她带学生走进湖南馆,将课本中所学的《桃花源记》与湖南馆所呈现的“五色桃花源”相对应,以人文的视角解读颜色,让学生感受人文自然的意境。

  世博一课,打破了园内外的界限。这几天,黄浦区市八初级中学的学生们,汇报自学的“世博一课”。暑假中,他们各自带着小课题走进世博园,开拓视野,探究知识。“墙体会发光,餐盘可以吃,旧水管做椅子,废玻璃瓶当吊顶……这里的生活有点神奇。”赵恺等5名初三学生来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伦敦案例馆,惊讶于低碳和零排放生活的魅力。罗佳欣说,阳光和水等“天赐良源”,被利用得淋漓尽致。冬季,透明的玻璃阳光房保存阳光热量,转化为室内热能;夏季,防止阳光过分照射,采取的外遮阳措施又能让室内变得很风凉,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世博一课贯穿园内外,孩子的学习在兴趣中深入。从世博园回来,5名学生决定做一份问卷调查,看看老百姓对低碳生活怎么看,看看低碳生活离我们有多远?最后,他们收集到104份问卷。他们发现,许多人只知道“低碳”这个词,有些人连低碳的基本概念也不清楚。于是他们建议,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广、范围大、更新快的特点,制成一个关于低碳的小窗口或滚动条,每天更新一条“低碳生活”小贴士。比如,循环利用洗菜水、洗澡水;房间里只装节能灯;使用时尚的环保袋,不用塑料袋;双面打印;不用一次性餐具等。

  世博一课最大的突破,是在学以致用中提高能力。倪敏说,现实生活中,“低碳”随处可见,比如空调温度控制在26摄氏度左右、淋浴控制时间等,只要我们拥有一份好奇心、细心和责任心,我们都可以勇敢地告诉别人我们是“低碳哥”、“环保姐”。

  课内,课外,教师当导游

  “课本上会很系统地给你讲概念,污水怎么处理。但我们都不知道具体怎么处理。在世博课堂里,看到污水的循环和处理过程,很生动,我们记在心里了。”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学生周羽,在世博园上完这堂生物课后,颇感生动,“最新鲜的是,老师从教学变身导游,讲解入心。”

  为了做好世博一课的“导游”,娄维义老师对比课本知识与世博园的不少场馆,最后确定成都活水公园。他用脚丈量过成都活水公园的角角落落。而且,从自然科学的知识技能与城市环保等人文情怀结合的角度,解读该案例,升华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他说,这一典范案例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同学是未来生活的主人,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有效解决困扰人类的种种问题。”这些原本容易有些枯燥的说教,在现场的环境中,变成了自然打动学生心田的涓涓细流。

  卢湾区的涂丽敏老师,先后进了20次世博园。选点、选景、整合知识……课内外知识对接,教材与生活场景融合,让30分钟的学习更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复旦附中为了当好学生导游,举全校各学科老师之力,暑期之前就编写了一本《世博游学》,规划设计人文、科学、技术、艺术、社会等不同的参观路线,深度导游,让学生有的放矢,提高游学效率。

  “有人说,世博会是视觉的盛宴,我认为世博会也是想象的盛宴。”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平智炜老师到世博会“取材”,让学生利用世博素材大胆想象与写作。平老师发现,学生们参观俄罗斯馆后,都对“小无知”产生极大兴趣,俄罗斯整个国家馆内部的设计理念都来源于一部儿童文学作品,通过主人公“小无知”的历险记来描绘未来城市。平老师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查找小无知的相关资料,并让感兴趣的学生们发挥想象,描写一段心目中的未来理想生活场景。

  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夏向东、杨鸣华和张智国老师,结合课内知识点,联手在世博园里进行了一次低碳设施大搜索。夏老师说,世博园中,伦敦“零碳馆”、马德里“竹屋”、汉堡“被动房”、法国罗阿大区生态屋等,很多设计和设施是符合低碳理念的。他在备课中将学生引进这些场馆,再结合家里的电费、水费、煤气费等账单,对比做做碳计算,还设计了一个关于“二氧化碳的功过是非”的话题,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这种知识的整合,让学生感觉信息量很大,很喜欢。

  校内,校外,师生争上游

  昨天,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揭牌成为“上海创新教育实践基地”。校内外教育联动,世博课堂,架起校内校外互动、师生共同成长和提高的平台。

  “世博一课”带给教师的,是一个开放式的讲台。特级教师于漪、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上师大教授舒运国走进世博园,亲临有关场馆讲授“世博一课”,为教师们进行示范。于漪老师还专门给区县教研员和获奖教师作“世博一课”的专题辅导,增强了“世博一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日前,最具代表性和推广性的11堂《世博一课》已由上海教育电视台拍摄完成,并制作成光盘发放到各中小学校。

  在这个讲台上,许多老师不仅是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与专业能力的拓展,更是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说,在世博园里为学生讲授“世博一课”,既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及价值观培育的巧妙结合,又是服务学生成长与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探究的有机结合;既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双向互动衔接,又是教师自身素质优化与专业能力拓展结合而产生的共赢。世博课堂启迪教师思考课程如何可以更贴近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将为上海教育的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签约成为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后,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将立足于发挥现场情境式培训、专业指导、实验操作、交流互动、分享成果等资源性学习功能,成为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和实践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在今年9、10月份,基地将对区县教研员、学科带头人、校外教育教师、骨干学生代表进行专项培训,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作出示范。

  “世博一课”还伴学生们成长。上海科技管理学校的崔雅俊在中国馆担任VIP讲解员工作,她每天凌晨4点半便要起床,乘两小时的车来到中国馆,7点半“上岗”,最忙的一天接待了15个团,到家时已是午夜。同组的志愿者都叫小崔“劳模”,由于经常接待各级政要,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流畅地背出将近两百页的资料,工作中有时脚后跟磨出了泡,喉咙沙哑说话时很累,她还是坚持到最后。崔雅俊说:“有的人认为我们90后是温室的花朵,被宠惯了,呵护惯了,但我们可以证明是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世博志愿者服务虽然很累,但我们从未说要放弃。”

  学生们说,除了从世博园学知识,他们还获得了精神力量。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