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什么总是担心“鲁迅大撤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2日00:34  红网

  连日来,我一直在关注“鲁迅大撤离”这个话题。

  先是编剧刘毅9月6日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遭到网友的质疑后,9月9日,有关方面就通过媒体发布消息,这些消息均为虚假,苏教版教材多年来一直保持稳定。

  现实中,是否所有版本教材里的“鲁迅”都没有大撤离,不得而知,但由“口水战”引发公众对“鲁迅大撤离”的忧虑,不得不关注。因为公众质疑的理由非常之充分:其一、为什么只要有教材改革,就会涉及鲁迅文章的去留?其二、打着所谓的淡化意识形态的大旗,为什么换上的都是些《雪山飞狐》、《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飞向太空的航程》等麻醉人们意志和粉饰太平的作品?这在淡化什么又在强化什么?其三、下一代该读什么书、能读什么书,到底由谁来决定?其四、这个时代还需不需要“鲁迅”?而我更关注的却是公众为什么总是担心“鲁迅大撤离”?

  毋庸置疑,鲁迅的作品有着无与伦比的战斗性,特别是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无处不在的批判,在他那个时代更是匕首、投枪。教材改革之所以一再刻意“去鲁迅化”,有关人士解释称,鲁迅文章“过于久远”,时代的隔膜,让当代的中学生已经无法读懂鲁迅以其文章;作品隐含过多的隐喻,文字拗口难懂,校园一度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说明很多中学生不喜欢学习鲁迅的作品。这些理由肯定是站不住脚的:教材里,比鲁迅文章时代久远的有很多,学生“怕周树人“可以不学,怕文言文和作文为什么就得学?其实,对教材内容而言,始终要树立一个观念——百花齐放。不存着非要什么,非不要什么?特别是对于作为下一代的学生,不应该人为的在教材中加入更多的倾向性内容,否则,这样的教材改革是无法弱化教育对教材的依赖的,这样的教改也不会成功。

  在公众一直担心“鲁迅大撤离”的背后,有两个最为显著的现象更值得关注。一是,由于社会矛盾的积累和激化,官民对抗的成份越发明显,似乎也越来越多,一些地方害怕民众说话,担心民众发表观点,于是采取关闭网络论坛,抓捕记者、作家,上访就打等手段。二是,大力弘扬中庸文化,大力宣扬“官场正确论”,即凡是涉及官员的事,即便是说假话做错事,官方发布信息时都是官员无错。令人担心的是,这两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和公众担心“鲁迅大撤离”形成了正反暗合。如此,教材似乎成了政治的附庸,“鲁迅大撤离”后植入的是“驭民术”这种带有一定倾向的内容。有网友称这是一种政治图谋,谁有理由可以否认?

  

  说白了,公众担心“鲁迅大撤离”,不就是担心现在和将来丢失了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吗?9月9日,华中科技大学举行2010级本科生开学典礼。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16分钟的讲话中,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长。这和公众担心“鲁迅大撤离”有着同样的深意。这种批判与反批判的交锋恰恰说明鲁迅精神并不过时,教材中刻意“去鲁迅化”是惧怕鲁迅文字的战斗性和批判力,担心鲁迅精神通过课本传承,怕“鲁迅”多了“队伍”不好带。如此,刻意“去鲁迅化”的举动确实有点在企图掩饰些什么,但欲盖弥彰——当前这个时代仍然需要“鲁迅”,以反思历史,解剖自我,观照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

  我觉得无需担心,教材中的“鲁迅”少了,现实中“鲁迅”或许会更多!

稿源:红网 作者:古洪庆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