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达,老当益壮的志愿“达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2日09:26  东方网-文汇报

  老达,一位颇有威望的回族老人,在68岁时,迎来了生命中又一次超越。前天,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达庆熙志愿者工作服务中心”,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静安区石门二路社区落户。这是上海第一家以少数民族同胞个人名字命名的社会组织,也是静安区继成立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后,在志愿服务领域的又一次新探索。

  “开斋节要给清真拉面馆送去‘油香’,已送了5家,还要跑几家,顺便了解工作和生活情况。”达庆熙一身蓝色志愿者服打扮,头发雪白,声音洪亮,目光炯炯。这位静安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石门二路社区少数民族联络组组长,自称是“老南京、新上海”,从南京化纤厂退休后,作为南京女婿来到了石门二路社区,一住就是15年,从此也与少数民族的志愿服务结缘。如今在社区,民族工作需要帮助时,大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老达。

  老达的“双赢”哲学

  “有次,胶州路一家兰州拉面馆,执法人员与员工发生冲突,我赶到现场时,发现店主正在拨打手机‘调兵遣将’,请同乡来支援。见我这个白发苍苍的回族老汉站到跟前,马上对着手机说,‘别来了’。”老达说这个细节让他记忆犹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少外来少数民族同胞来到上海,他们看到我们就像看到了娘家人。”

  经过老达等人的热心沟通,那次冲突后来圆满解决,大家约法三章,店主保证不占道经营影响交通,执法部门也表示理解,店主十分感动。让老达更开心的是,这家拉面馆的店主,后来在他的鼓励下,不断提升经营档次,从拉面馆起步,开出了洋快餐。

  在老达的包里,常放着一台数码相机。社区里有什么不文明现象,特别是少数民族经营网点等发生的问题,他都会拍下来,“有图有真相”,这让一些店主也心服口服。老达说,少数民族工作的志愿服务,就是要让外来少数民族同胞有归属感,更重要的是能达到“双赢”,“既维护权益,也倡导大家遵守法规。”

  “老达们”的志愿合力

  大田路的石门二路社区综治中心二楼,“达庆熙志愿者工作服务中心”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宽敞办公室。这是社区为他们专辟的办公和活动场所。现在,这里的志愿者队伍有30人,他们有的是少数民族联络员,有的是来自清真网点的志愿者。这里设有民族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点,每周有专职律师提供志愿服务,将开展各种培训、咨询和宣传等志愿服务。同时,服务中心还建立起少数民族人员的联络员一对一“预警机制”,一旦遇到突发矛盾等情况,能由联络员、志愿者及时化解。

  石门二路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黄荣介绍说,社区有常住户口及来沪少数民族800多人,为了改变少数民族工作相对比较单一,缺乏制度化、规范化的局面,去年社区成立了少数民族工作机构——老达志愿者工作站,今年正式注册成为以达庆熙命名的社会组织,使民族工作从原来的传统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志愿者自治形式。

  在世博的日子里,“老达们”已主动请缨,担当社区各个主要路口的交通文明志愿者;为了确保社区稳定和谐,他们走访清真网点,送去关切和慰问,通过及时沟通情况,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中。

  本报记者王蔚周其俊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