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戒掉爱中的伤害在爱中建立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2日13:3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广东科技出版社李鹏

  由广东科技出版社隆重推出的马宁亲子心灵书《怎样成为好父母》(包括两本书:《戒掉爱中的伤害》和《在爱中建立规则》),这是国内首次用专业心理学的原理和沟通架构进入家庭沟通模式的图书。市场上许多亲子书让人读起来是“听道理都懂,但做起来不会”、“听别人的故事好听,看自己的故事难懂”的状况。而这两本书的重点放在解决家庭和孩子遇到的实际问题,每个父母读后,知道如何运用在自己和孩子以及家人间的相互配合上。

  《怎样成为好父母1———戒掉爱中的伤害》,定价30元,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怎样成为好父母2———在爱中建立规则》,定价29元,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

  各大新华书店均可购买

  《怎样成为好父母》为父母解决什么问题

  《怎样成为好父母》 两本书主要解决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三类困惑:

  (1)孩子的自身成长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自私、抗挫折能力弱、情绪管理能力弱、没有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不遵守学校制度、对于金钱没有意识、自信度不够等等。

  (2)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问题,如:孩子对于父母的教导不理解、叛逆、和父母对立、甚至离家出走、憎恨父母,让父母满心的爱变得无所适从。

  (3)家庭长辈关于孩子教育问题引起的家庭纷争,如:父母双方或者父母和爷爷奶奶两代人教育孩子理念不同,而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除此之外,让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爱得到充分的感受,给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和谐、充满热情和动力的主动成长的环境,并且让孩子能够接受到父母的爱,从而更加地尊重和爱惜自己的父母;更加感恩身边的环境、亲人和老师。

  三大名家推荐

  我认为马宁老师的这两本力作是为人父母必读的两本指南。因为这两本书让我们做父母的,立刻能学到一些面对亲子等人际关系冲突时该注意的技巧。我非常喜欢她脉络分明地把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可能冲突做了很好的划分: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时、孩子和我们的需求发生冲突时以及双方的舒适区域。这让我在和孩子之间遇到一些不愉快的情况时,很快就能够冷静下来,按照书上的方法试着去解决当时的状况,非常有用。

  ———全球华人界首位身心灵作家、《遇见未知的自己》作者张德芬女士

  很想非常好地把书中经典的内容介绍出来,但还是担心不能全面说出,因此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谈收获。

  马宁老师的两本书介绍了很多真实的案例,关乎孩子成人之后的内心模式与原始伤痛之间的关联,并且详细地告诉读者,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这两本书还讲述了如何与孩子进行真正的爱的互动,从中还可以反观我们自己的生命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从而觉察和领悟我们自己,去接受和欣赏自己的伤痛和恐惧,从中承担自身成长的责任,让生命舒展起来。这样才可以让我们的父母享有更加圆满幸福的人生,让我们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在他们迈出人生的每一步时,拥有爱的力量。

  ———“水立方之父”、奥运著名建筑水立方总设计师赵小钧先生

  我和马宁老师认识时我一边埋头创作电视剧《家有儿女》第二个100集的剧本,一边在摸索着怎样当好妈妈这一角色。本来自恃有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一直没有担心过自己与儿子的沟通会出问题。可随着儿子三岁时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我不、我就不”成了小家伙的口头禅。为了他,经常搞得我们夫妻斗气,家庭不和,抱着搜集《家有儿女》创作素材的心理,我赶到广东参加了马宁老师主讲的亲子沟通课程。

  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但我至今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这次见面时的场景,还有我们当时讨论的话题。马宁在课上表现得非常从容并有亲和力,在引导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上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取得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结甚至抱头痛哭的一刹那,我也被打动了。那段时间,我正在为我的儿子吃手指头烦恼,买棍状的饼干、糖果、抹辣椒,胡萝卜大棒都用尽了,反倒愈演愈烈。就这些实用的问题,我们交流得越来越深入,很快,她就抓住了我的问题所在,事后证明,她的方法是奏效的。

  ———《家有儿女》总编剧李建宏女士

  ■精彩书摘

  不恰当的批评方式

  父母说出来的任何话,不管是否有意,都是一种慢性催眠,让孩子朝着父母表述的情况发展。孩子某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养成习惯的话,偶尔发生几次不是大问题。父母过于紧张地贴上道德的标签,反而可能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当听到孩子说粗口,父母们往往很紧张,不管当时在做什么,会立刻停下来制止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会无意识地发现:“当我这样做的时候,爸爸妈妈会立刻关注到我!”于是父母的教导反而成为一种刺激,让孩子更加记住用说粗口来吸引注意的方式!

  在学习怎么做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不能做!我总结了一些父母在应对孩子问题行为时的几种典型的不恰当模式:

  1.夸大式指责

  “你总是这样!”孩子反应:我总是怎么样了?我也不是次次这样!

  点评:“你总是这样”夸大了问题的频率,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个不公平、不讲理的人,无法与父母客观讨论事件,从而不愿意承担结果。同时,双方可能把争论的重心转移到事件的轻重程度上,反而失去了共同面对事件本身并且解决它的机会。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因为这样的“干扰”,不知不觉忘掉或者转移了自己的沟通目标。避免夸大指责的方法是就事论事,不做数字游戏,不以当下的事件纠缠出以往的其他事件。如果对以往事件有所不满,则需要逐件事情一一解决。

  2.贴标签、下定义

  “你根本不知道关心父母、体谅父母!”

  孩子反应:我不是不关心父母的人!到底我哪里做错了,你给我扣这样的帽子?

  点评:没有就事论事,而是“贴标签”。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被贴上“坏蛋”、“笨蛋”等不良标签,只会增加他们的自卑、自贬和罪恶感!这种用贴标签、制造孩子羞辱的方式来强迫孩子改变行为的做法弊大于利。

  孩子并不一定知道父母为什么说他“没有关心和体谅人”。是没有给父母倒水喝?是没有听见父母说话?还是自己忙于折纸玩?他并不确定父母到底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好!所以,父母真正的问题和需要,并没有清楚让孩子知道。避免下定义的方法:讲求客观,用行为和事实说话,这样更加有说服力。

  3.有话反说

  “吃了饭也不知道收拾桌子!”

  孩子反应:嘴巴不耐烦地说着“知道了”,行动上却没有任何变化。

  点评:类似的话还有,当孩子吃饭不好,对孩子说:“那你以后就不要吃算了!”看电视的时候希望孩子坐远点,反而说:“再往前点、再往前点!”“再往前点你试试!”或者,如果孩子太晚回来,反而说:“你干脆不要回来了!住在外面算了!”这样反着说话,对孩子的杀伤力比“夸大式指责”还要严重。

  父母说反话,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和父母进行沟通,于是安全感下降;同时,听多了反话的孩子容易感觉烦躁,长大以后,做事情和做选择的时候会觉得很艰难,在一些关键点上,不能主动地抓住机会!因为他的内在总是有两个声音在说话!所以,沟通要尽量直接表达,避免有话反说。

  以上对过往父母和孩子沟通方式的分析,并不代表原有的方式都不对,只是需要在经过局部的调整后,会变得更加有效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唯一的生存资源就是父母,出于本能,他们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父母给他们的一切,包括各种形式的爱和伤害。父母学习,并不是否认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方法组合得更好,家庭生活、各种关系、孩子的成长都更加让我们充满希望!

  开心小测试

  当3岁的孩子看见您下班回家,开心地向您跑过来,结果不小心被乱放在地上的玩具给绊倒,哇哇大哭起来。这时,作为父母的您会怎样做呢?许多人对这个问题并不在意,但如果看了分析结果,你定会有所感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哟,在马宁的博客上有解答分析。

  消息:马宁老师将在9月23日有一个读者见面会,欢迎登录马宁的博客,查看公告。

  马宁的博客:blog.sina.com.cn/maningxinling 。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