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商交会到博览局 成都十年蝶变中国会展之都

  

从商交会到博览局成都十年蝶变中国会展之都
成都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会展之都资料图片

  在成都市博览局局长陈琳的手上,有一份9月份的重点展会预报,从9月4日开始,几乎每一天都有展会在举行,而陈琳的日程里也没有了周末。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都的会展业也成为了成都的一张名片。从最初的一年不到30个展会,到一年300多个展会,成都会展业成为了拉动经济的火车头。

  去年,由于会展带动,外地来蓉人数超过1062万人次,拉动消费215.2亿元。成都被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推选为“中国会展名城”,被业界权威刊物《中国会展》和亚洲财富论坛评为“中国十大展览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中国十大会议旅游目的地城市”。

  A

  十年之局从商品交易会办公室到博览局

  会展十年,完成了一次又一次漂亮的转身与布局。今年6月,陈琳的名片出现了一个变化,从“成都会展办主任”变为了“成都市博览局局长”。

  6月初,成都会展业发展办公室正式更名为成都市博览局,这是自1987年成都市成立商品交易会办公室以来,成都会展机构的第二次更名。

  设置博览局,作为主管全市会展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开展工作,这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尚属首次,这也标志着成都会展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陈琳深切体会到:成都会展经济近年来日新月异般的迅猛发展势头,不仅仅体现在自己职务名称的变更上。

  成都会展办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成都商品交易会办公室,其成立的目的只有一个:筹办全国首届春季糖酒会。“商交办是会展办的前身,而当时的糖酒会也只是处于展会的最初级阶段。”陈琳说,正是办糖酒会让成都初步认识到展会活动的魅力和吸引力。

  成都会展业的第一次转变发生于2003年,“当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打造‘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商交办也是在那一年更名为成都会展办。”陈琳说,成

  都要想打造“会展之都”,就必须具备软硬件方面的综合实力。

  从2001年开始,成都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首先发力,“需要配套建设的方面很多,会展场馆、物流、酒店……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年,会展办完成了它的二次转身,更名为成都市博览局。

  陈琳说,更名后最大的好处在于,无论是在对外招商引会、还是在对内进行协调时,都更加方便,“以前的‘会展办’听起来始终像是一个临时机构,给外界的印象是权威性不够。而现在以博览局的名义去谈判,显得更加正式;而以一个政府职能局的身份出面,也能显示出成都市政府对于会展行业的重视。”

  十年前,新的会展中心还只是一张图纸,而十年之后,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已经成为了诸多展会落户的地方。该场馆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有9大专业场馆,是老国际会展中心的5倍。

  “刚刚建起来的时候,我们还在担心,这么大的会展中心,会不会有那么多的展会到来呢。”陈琳笑着说道,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现在的新会展中心已经成为诸多会展商的必争之地,常常需要排着队等着场馆空出来。

  B

  十年之聚从40万客商到1000万

  成都人对于会展业最初的记忆,都来自于糖酒会。糖酒会也是最初的商品交易办公室唯一的职能。

  关于成都会展业最初的统计数据,只能统计到2004年,因为成都市会展办在2003年10月才刚刚成立。2004年,与会参展的国内外嘉宾、客商大约在40余万人次左右。

  “那个时候外国客商其实是很少见的。”陈琳说道,高鼻子蓝眼睛来参展的客商,就在几年前,也是“稀有动物”,无法体现出会展的国际化。

  然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据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外地来蓉参会人数超过1062万人次,外国客商也让成都市民见惯不惊了。糖酒会首次设立国际红酒专馆,面积达1万平米。医博会3000家参展企业和12万客商中国际化比例超过60%。亚欧首脑会议的45个成员国和相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亚欧减灾能力建设研讨会。第十届西博会有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4938家企业参展,全球88个国家和

  地区的嘉宾出席。2009世界电子竞技大赛(WCG)总决赛有来自65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位世界顶级选手参赛

  ……

  陈琳说:“会展业是一张很好的城市名片,也是对城市各个软硬件配套设施的综合展示。一系列展会、节庆的举办,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成都参展参会,多走走多看看。通过让各地客商和嘉宾认可成都的办会能力,进而认可成都,爱上成都。”

  “不要小看这些来成都参会的客商。”陈琳说道,从他们下飞机的第一秒起,就是开始认识或者重新认识成都。“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做好每一个细节,让他们感觉到成都准备好了。”每一位参会的客商,都是成都潜在的机遇,他可能通过展会来成都定居、旅游、甚至投资,“一切皆有可能,但最重要的是每一位成都人都需要让客商们感觉到,我们准备好了。”

  据悉,可口可乐公司、Intel公司等世界五百强企业,都是因为先来成都参会,才后来成都投资。

  C

  十年之巨从5亿产值到拉动215亿消费

  张小勇是成都一家会展布展公司的负责人,他的公司开张已有五年,全部收入来源都来自于会展。

  “每个展会都有很多企业参加,我们就是帮他们设计展位,然后装修。”前几年,他的主顾主要是成都的一些本地企业,“一般都是准备参会了然后我们就入场,帮他们装修。”生意最好的时候就是糖酒会,他们的公司做完了糖酒会还会专门放个长假休息。

  然而最近这两年,情况明显发生了改变。“现在成都的展会一天比一天多,一个接一个地来,不开糖酒会的时候订单也在看涨。”因为如此,张小勇的目标客户群扩大了,他把前来参展的外地企业也作为主要目标客户群。

  每次举行大型展会,张小勇会叫同事们到新会展中心去发名片。“现在外地客户占了我们总量的50%左右,店内的生意更是比以前至少好了五倍。”

  会展业就是一个这样的行业,它能拉动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行业。陈琳告诉记者,会展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会展行业的发展

  会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国际上公认的会展产业拉动效果在1∶9左右,也就是说会展业每产生1亿元的直接收入,其所拉动的其他产业收入就将达到9亿元。”“一家航空公司还给我们送来锦旗,说我们的展会多了,让他们的机票销售得更多了。”陈琳笑着说。

  数据显示,去年成都市会展业直接收入达25.52亿元,外地来蓉参展的人数超过了1062万人次,拉动消费达到215.2亿元。而2004年,成都会展创造的直接产值在5亿元以上,间接产值在45亿元以上。

  随着会展市场的繁荣,成都会展市场主体活跃,涌现了一批具有实力的会展企业。目前,全市已有80多家注册会展企业,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的有6家,年累计办展规模超过1000个展位的会展公司达20个。长期从事会展服务的会务公司、广告公司达600多家。而在2004年,注册会展企业只有30多家,从业人员仅有1000多人。

  D

  十年之剧从一年30个会到300个会

  一个人的经历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显得微不足道,但或可成为对于整个历史的见证点。用53岁的老张的话说,她把她人生中最美好的20多年全部奉献给了成都会展业。

  “那时候,每年最重头的就是办好春季糖酒会。”在成都会展办工作的老张回忆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都一年最高峰也就30多个大小展会,较之如今的几乎每日一展会,日子可谓相当“清闲”。

  “清闲”的改变始于2003年,成都市明确提出要建设“会展之都”,各类办会办展政策大幅倾斜。近年来,成都建立起了涵盖交通、卫生、旅游、工商、城管等相关机构在内的会展服务一站式体系,创新提出了多个市级部门联合申办展会的机制,同时不断加强与国家部委和国内外展览举办机构的联系,在办会和申办会上均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对此,感受颇深的还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从1999年开始,体博会已经在成都成功举办了3次。

  “1999年,世纪城会展中心还没有建成,当时的体博会也只有4万多

  平方米。”马继龙说,第二次来成都是2006年和2007年体博会连续两年牵手蓉城。“尤其是2007年,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的配套已经基本完善,包括两个大型酒店、周边交通等等都有巨大的进步。配以优惠的办展政策和细致的服务,那年的体博会在2006年的基础上,再次取得了突破。”

  2008年11月,中国贸促会公布资料,将成都列于北京、上海、广州之后,与大连五城市并称为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正是这一年之后,老张的工作彻底与“清闲”无缘,取而代之的是忙碌的工作和少得可怜的假期。这位在会展战线上工作了20多年的老员工说起自己“劳累的近况”,从眼神里总会透露一股骄傲——中国中西部会展名城的称号已经成为成都会展人值得骄傲的理由。

  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举办各类展会节庆活动320多个,同比增长23.04%,其中专业展会100多个,大型论坛会议100多个(全市全年举办各类会议1.48万个),节庆活动120多个。展览总面积达170万平米,同比增长21.4%。 华西都市报记者江玮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