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义务教育的课桌怎能被“有偿安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0:04  红网

  开学了,我们的课桌在哪里?9月12日《人民日报》对2亿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进行了报道。他们为城市付出辛勤汗水,他们的子女却要为上学发愁,是来城里,还是回农村?大约1400万农民工子女备受煎熬。

  一个普遍问题是,农民工子女就学遭遇“高门槛”,赞助费、借读费等严格的入学条件,将他们在城市读书的梦想挡在门外。在兰州打工的山东人路洪峰说,孩子2岁时,自己和妻子打工的厂子破产,不得不外出打工,辗转来到兰州,开始还打算让孩子来兰州上学,可几年过去了,这事越来越渺茫。按照兰州市的规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公办学校入学,需提供暂住证、身份证、婚育证、免疫证、就业务工证等“五证”。有房屋产权证方可办理当地户口,享受划片招生待遇。办理“五证”虽然麻烦,但终究不是大问题。难的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办学校要收取3000—5000元“赞助费”或“捐资助学金”,否则不接受。私立学校的门槛虽低,可每学年学费7000—10000元,加上食宿费,让人难以承受。来自四川的老章在广州打工已经十多年了,按照当地对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相关规定,他可以向镇上的小学申请就读名额,可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真到要申请时,却发现政策并非“尚方宝剑”,镇上的几所小学早已爆满。幸好,几经周折,学校终于答应以借读的方式解决女儿的读书问题,但借读费要1万元。尽管想不通为什么要出这笔钱,但为了女儿读书的大事,他还是交了钱,诸多的不情愿只能放在心里。这就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义务教育实例,学费免了,可是借读费、赞助费或者捐资助学金却是成千上万,这不能不是一种耻辱。

  更让人纠结的是没人用耻辱来自责,而是摆出许多客观条件。比如,就学难背后有隐忧,什么教育资源短缺啊,什么户籍制度限制啊,什么好政策难落实啊,什么城市化速度太快啊……反正,入学的条件基本都是自定的,一个基本原则是,适当创收用于弥补学校经费不足,几乎是公开的秘密。这就是了,本来出来打工已经很不容易,可在子女入学上又被卡了脖子,越瘸越挨敲,不叹命苦,又能怎么着?

  作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农民工子女教育发展得好坏,不仅涉及教育权利保障与教育机会的公平分配,更影响到社会稳定。众所周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方针成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最重要策略,广大农民工子女因此而广泛受益。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应当举全国之力,迅速解决这个问题,孩子是耽误不起的。

  怎么解决?我以为,一是深入挖掘潜力,一律禁止中小学门面房出租,增加教室面积,还有就是让一些半死不活的非义务教育学校,变身为中小学或者幼儿园,尽快完成义务教育场地的最大扩容;二是制定“两为主”高压线,实施无证入学的政策,既然工作和生活在这个城市,就应当天然享有免费义务教育的权利,对工作不力造成有偿入学甚至不能入学的责任人,给予责任追究;三是全力以赴科学规划,切实对改扩建学校做到胸中有数,不能借口财力不逮提出什么循序渐进。

  许多事情,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农民工子女的课桌哪里安放,绝非难于上青天的“癌症”,算算账也绝非财力不济,关键是一些地方的当政者下没下决心的问题。

稿源:红网 作者:朱永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