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金钱消解师道尊严的同时也毁掉了师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0:04  红网

  今年教师节,有几个沉重的话题,折射着深刻的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让人难以直面。教师节前,热议的是学生该不该给老师送礼;教师节这天,《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一个长篇报道,题为《部分老师反映师生关系发生颠倒:老师要取悦学生》;教师节后第二天的《城市晚报》,刊发的一则新闻,叫《家长买偷拍机拍下幼儿园老师呵斥孩子影像》。

  学生给老师送礼,被热议的,无疑是送吃的、穿的、花的……但凡这样的送礼,很难相信,会表达一种发之于内心的感激与尊重;更多的很可能会是一种交易、祈求和谋求回报的感情投入。它往往包含着复杂的现实与难免的误解。从家长的角度说,谁都希望自己孩子能从老师得到更多的关照,譬如座位安排得好一点,参加竞赛、辅导的机会多一点,担任班干部的岗位重要一点。但从老师的角度看,则无论自己多么高尚,都不可能给所有学生,提供完全一样的座位、机会和岗位。于是,无关乎礼物的正常安排与因礼而异的不正常安排,就变得界线不明。这样的界线一旦模糊,送比不送,总要保险一点,稳妥一点;尤其是有人送了,就很少有人还敢不送。

  要给老师送礼,做家长的难免要研究老师,研究完了,家长对老师的敬意也就没了;父母研究老师的过程,如果被学生耳闻,那么,学生与老师的感情也就没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就会被看作是花钱所购。进了学校,自然就像进了饭馆;接受老师的教育,自然就像接受服务员的侍候。周到的时候,心安理得;稍有不周,就会心生怨恨。饭店的服务员,难免要看食客的脸色;学校的老师,也难怪要取悦学生: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教育的市场化过程,自然就成了师道尊严的消解过程。换一个角度,还必须看到一个更严峻的事实:当学生对老师了无敬畏可言的时候,老师的教诲也就不可避免地丧失应有的权威。

  失去了应有的尊严,有的老师也许就会极其功利地认为,无须再为尊严去支付为人师者的勤勉、关爱与忠诚。发生在幼儿园,需要家长用偷拍机去为儿子夺回公道的事件,恰好表明,没有尊严可言的师道与没有操守可言的师德,存在着一种恶性的循环。所以说,当家长在用金钱消解师道尊严的时候,同时也消解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诲所需的师德。金钱购置教育机会的貌似公平,最终必然导致教育基本功能的绝对虚置。这场交易,没有赢家。

  环境造就了人,人也构成了环境。如果要追溯诸多社会乱相的根源,无一不能归咎于教育的失误。邓小平当年“最大失误是教育”的论断,如今也真正显现惊人的痛楚。整饬师道与重塑师德,将是艰难的行程,但尽力消褪弥漫于教育领域的市场气息与交易法则,无疑是重要的举措。

  家长要想不必动用偷拍机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就要维护必要的师道尊严,让老师因为受人敬重而更加恪尽职守;教师若要摆脱取悦于学生的万般尴尬,就要洗褪杏坛所沾污的铜臭来濯足洁身。但愿以后教师的话题不要再这么沉重。

稿源:红网 作者:慕毅飞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