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村官下跪求村民,再没人阻拦修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4:12  华龙网-重庆晨报

  2001年底,经过公推直选,36岁的鄢静,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

  鄢静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白手起家,修一条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没钱怎么办?他自己拿出上万元带头集资,凑够了38万元材料费。自己挨家挨户动员大家义务出工,拉起了一支百八十人的筑路队伍。

  修路也有一些群众不买账,樊开容反对得最厉害。由于公路要穿过她家的荷塘,她死活不同意给公路让道。村干部费了很多口舌,都被她骂了回来,声称就是推土机从她身上轧过去也不让步,除非鄢静下跪求她。面对此情此景,鄢静出人意料地“扑通”一声,跪在她的面前。樊开容心头一软,默默地离开了。自此,再也没有村民阻拦过修路,不到3个月,这条4.6公里长的致富路就修通了。

  有人说,鄢静给村妇下跪“丢了面子”。但鄢静说:“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

  有一家企业曾用50万元年薪挖鄢静去当总经理,被他一口回绝。他说:“要想发财,我早就成千万富翁了。我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而不是改善一个家庭。”

  改变海龙村面貌,仅靠自己单枪匹马奋斗是不够的,鄢静意识到必须把村党支部一班人带动起来。

  “不要问海龙村给了你什么,多问你为海龙村做了什么”成了海龙村新一届党支部的工作准则。鄢静要求海龙村“两委”成员常问自己三个问题:群众的实际困难自己了解多少,原因何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自己做了多少,效果如何?面对差距和缺陷,自己如何着手,从何努力?

  交心、知心,方能聚民心。穷了这么多年,海龙村积攒了太多难题。如何才能贴近群众的心,把准群众的脉?在实践中,海龙村党组织围绕落实“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反馈”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摸索出了“六事”民情工作法:干群之间畅通渠道“说事”、每个干部落实责任“理事”、“两委”民主决策“议事”、整合各方才智“办事”、处理结果公开反馈“评事”、上级巡查回访“督事”;把百姓关心的事、烦心的事作为工作重点,一一解决。“两委”干部走遍了全村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改变了过去靠发文件、开大会组织动员群众的传统做法,把服务群众落实到户到人。

  郑玲幼年父母双故,一直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突然罹患乳腺癌,治病费用昂贵。村“两委”召开专题“议事”会,决定每月给郑玲家补贴200元生活费。鄢静觉得这笔钱不够用,又自掏腰包,每学期捐助郑玲1200元。

  “只要能推动发展,面子算什么,不发展才最伤面子”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