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做传统教育观的改革者

  杨红樱曾说:“我的作品对孩子而言,看到的是有意思、生动的故事,对家长、老师而言,更多看到的是反思。”她的作品在和功利性阅读经过了长时间的对峙之后,理想的老师、教育模式,都一步步照进了现实,被当下很多教师作为范本,赏识教育、个体意识教育都推行开来。今天“杨红樱现象”能激起从专家学者到家长、学生的热烈讨论,引起强烈反响,是因为杨红樱在创作中坚持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改革引发了全社会的共鸣。

  她的作品

  是老师家长心中的镜子

  钟键是成都实验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她在十五六岁时读到了杨红樱的《那个骑着轮箱来的蜜儿》,深深着迷于那个无比神秘无比懂孩子心的蜜儿。是杨红樱的作品牵引,让她成为了一名老师。她说:“杨红樱的作品是我们老师的一面镜子,可以时常反观自己的行为,同时作品中的理想主义也让我找到工作的乐趣,找到慰藉。”

  “马小跳身上倾注了我对一个孩子的理想,对所有的教育理想。”但杨红樱创作的“马小跳”系列最初是受老师、家长抵触的。因为调皮捣蛋的马小跳属于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坏孩子”,不是传统儿童文学中的“榜样式孩子”。但杨红樱坚持认为:“真正的孩子就应该像马小跳那样成长,不是很完美,但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很多孩子都在马小跳身上找到了共鸣。”实际上,正是这些“坏孩子”在不断地犯错改正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了正义、善良和公民责任。

  杨红樱的作品也让不少和孩子一起阅读过的家长受益匪浅。一位叫李唯的家长就说,过去我们只看重娃娃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分数和排名稍有下降就着急上火,很少关注和关心孩子的心灵。“马小跳让我们家长更新观念,改变行为,孩子的童年收获快乐与幸福,培养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比分数和排名更加重要。”杨红樱作品的畅销,其实质体现了其在儿童教育观上的胜利。这些润物细无声的作品,塑造的杨红樱心目中的理想老师、家长形象,让其传递的先进教育观也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许许多多老师和家长的心中。

  她用文学作品

  推动教育观念改革

  传统教育重视精英而忽视大众,重视知识而忽略素质,但杨红樱认为,教育是播种理想的事业,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赋予他们健全的人格。

  她的作品不仅塑造了“淘气包马小跳”,还打破了传统教育、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上的禁区,写到了爱情、青春期、父母离异问题等等,她针对孩子的心理特征,用文学故事、文学形象帮助他们理解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北师大教授王泉根说,杨红樱坚守了先进的、科学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儿童观”,把握了如何从社会责任、文化担当、职业道德等角度,将文质俱美、深受儿童喜欢的读物奉献给孩子们。

  杨红樱许多作品都在自然而轻松的故事讲述中,传达着她对童年、个性的尊重,对生命、尊严和爱的关注与守护,也引发了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育观的反思。她的“校园小说”系列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中,很多前沿教育理念和教学案例,都被当下不少学校的教师作为学习和研究范本,推动了他们教育观念的更新。

  她是孩子与家长

  之间的使者

  杨红樱曾说:“我写儿童文学作品,有一个想法,就是充当孩子们与大人之间的使者,解开他们之间的扣。”以前也有家长给杨红樱写信,希望她多写点“榜样式”的孩子,让她帮助家长“教育”孩子参加种种兴趣班。杨红樱由此感慨:“我的作品,往往是孩子读懂了,大人却没读懂。”杨红樱的创作奉行“儿童本位”的理念。“儿童本位”与“儿童中心”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精神生活的理念,后者是家庭、社会中的一种形态;前者则体现为对儿童精神与情感的尊重,后者更多的表现为对儿童的物质满足。孩子们在对杨红樱作品的阅读中享受着被尊重的愉悦,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以致在社会生活中,这是孩子们流连忘返于“书中世界”最根本的原因。如今,越来越多家长受孩子的影响,也成为了杨红樱的粉丝“樱桃”。杨红樱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儿童进入到了成人世界。

  杨红樱说:“孩子对我来说就是阳光、空气和水,我是需要的,我一直在他们中间,我和他们没有代沟。”许多家长写信向她请教如何和孩子沟通,她说:“父母从来都以为自己天然地就是自己孩子的教育者,希望家长不要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其实你不要对孩子说该怎么不该怎么,而是耐心学会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你要跟孩子没有代沟,你一定要跟孩子一起成长,而且你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然你就落后了。”只有真正地蹲下来用孩子同样的视角,倾听他们的内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家长的教育理想才不会仅仅是成人世界的自言自语。

  本报记者 卫昕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