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善民生是促进和谐之要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5:42  深圳特区报

  继续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为推动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这是胡锦涛总书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重要讲话中,对经济特区提出的要求。

  和谐社会建设,从何处破题?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之要。一饭膏粱,维系万家;油盐柴米,关乎大局。不解决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医疗、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就业服务等实际问题,社会和谐就无从谈起。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在深圳,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随着对社会事业的日益重视,民生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在扩展,老百姓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望也随之提升。如今,民生问题不仅包含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生活与政治、社会权益等内容,同时民生问题比过去要深刻、全面、复杂得多,解决起来也需要更大智慧。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尽快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上作出探索,是特区肩负的重要使命。

  改善民生,要有“大手笔”。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些民生问题,从某种角度讲,不是“财富蛋糕”做得不够大,而是对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不足、建设相对滞后造成的。因此,改善民生首要的一条,就是要舍得解开“钱袋子”,舍得倾注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来重视和加强民生事业建设,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在市民身上,使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改善民生,要注重制度建设。民生问题凸显,反映出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改善民生,不是政府临时性的“自选动作”,不仅要解决好老百姓眼下关注的急事、难事,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将之纳入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轨道,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制度、体制、规则和机制。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使改善民生工作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常态,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确保人民群众长期受益。

  改善民生,要加强管理创新。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管理的新问题与民生问题相互交织,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社会管理模式创新迫在眉睫。社会管理创新,目标是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尤其要大力培育公众的参与意识,不断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规范公众参与的行为,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深圳应立足自身特点,认真求解外来人口、网络虚拟社会管理、基层民主建设等新课题,为全国提供借鉴。

  始终将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全力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社会和谐就有了良好的基础。(深圳特区报编辑部)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