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报业:从“一穷二白”到业内先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6:42  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讯 《中国新闻出版报》日前刊发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系列报道——“深圳报业:从“一穷二白”到业内先锋”,介绍深圳报业集团的发展历程。全文如下:

  在绿意盎然的深南大道旁,一栋线条简洁明快的蓝色大厦仿佛一艘现代旗舰,这就是深圳报业集团总部所在地——深圳特区报业大厦。这座大厦曾是国庆50周年花车巡游中改革开放的象征,如今已成为深圳特区的地标之一。

  然而就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特 区建立30年来,深圳以一系列奇迹牵引着世人的视线。其中,一道格外璀璨的光环,就是深圳报业的崛起轨迹,一幅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传媒画卷,演绎了中国报业的深圳速度。从当年特区一份报纸都没有,到如今资产50多亿元、员工超6000人的报业集团,深圳报业和特区共同走过一段不寻常路,又一次彰显了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

  再困难也要把文化教育和舆论阵地建设搞上去

  著名报人、深圳报业集团前社长吴松营清楚地记得,1981年年初他来深圳时特区的文化宣传状况。市内唯一的图书馆已被转卖,4年都不曾开放;50年代盖的深圳戏院,设备十分陈旧;就连市内唯一的媒体宝安县广播站,也因1979年的一场台风而杆倒线断……

  “深圳特区成立初期,可谓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境外资金不断涌来,全国四面八方的企业和人才,还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接踵而来。一时间,人员汇集,利益交织,观念碰撞,人们热情高涨,欲望强烈。至于党中央、国务院为什么办特区?特区的方针政策是什么?不仅群众不清楚,就连许多干部也不明白。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起步迫在眉睫。”吴松营回忆道。

  1980年11月15日,中央批准建立深圳特区刚刚3个月,以吴南生为第一书记的深圳市委就决定,除了修复广播站,当务之急先要创办一张报纸,一张市委机关报。随后,胡耀邦同志的一则批示成为深圳特区创办报纸的催化剂。

  “当时中央党校的两位教授来深圳调研后给胡耀邦同志写信,表示深圳特区的文化、教育、科学、宣传阵地十分薄弱,建议认真抓好特区的思想文化建设,如创办报纸,建立电台、电视台等。很快就得到批示:‘要积极去办。’”吴松营说。他告诉记者,深圳市两任市委书记、市长吴南生和梁湘甚至还提出“勒紧裤腰带,再困难也要把深圳特区的文化教育和舆论阵地建设搞上去!”“倾家荡产也要办好《深圳特区报》。”

  在缺钱、缺人才、缺设备、缺经验的条件下,《深圳特区报》于1981年6月6日试刊,经过5期后,于1982年5月24日正式创刊。创刊之初为周报,至1983年12月1日发展为日报,每期仅4版。与此同时,深圳广播站在政府拨款支持下,设备得到改善,并进一步筹备成立深圳人民广播电台。1981年10月,电视转播台建成,以10千瓦功率转播中央和广东省电视台的节目。深圳特区第一份正式出版发行的大型杂志《特区文学》也于1982年春问世。经过几番筹备,深圳电视台于1984年1月1日正式开播。

  短短几年,深圳传媒业从仅有一个县级广播站,发展至一报、两台、一杂志,传媒布局粗具雏形。

  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

  1984年1月,小平同志第一次视察南方,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建设和发展经验。深圳经济飞速发展,海内外投资纷纷涌入。深圳报业开始了第一波繁荣期。在1984年前后,《特区工人报》、《深圳青年报》、《深圳法制报》、《投资导报》和《深圳商报》等相继创刊。深圳平面媒体呈现群雄并举的局面。

  1993年,吴松营任深圳特区报社社长、总编辑。回忆起30年的发展历程,他认为,深圳报业在1992年迎来了第二波繁荣期。

  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视察南方。《深圳特区报》于3月26日刊出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率先报道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精神,澄清了许多长期以来严重影响改革开放进程的模糊认识,擂响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大鼓。随后,《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新华社向全球播发。《深圳特区报》一时间洛阳纸贵,发行量达到历史最高峰。由于影响力不断增强,经申请,中央主管部门同意《深圳特区报》每天送中南海供党和国家领导人阅读和参考,成为拥有这份荣光的唯一地方报纸。

  截至1999年,深圳特区报社拥有资产总额20多亿元,同时拥有4报两刊。按中国报协对全国各个报社经济实力评估,深圳特区报社已经跃居前3名。

  1992年,《深圳商报》推出“八论敢闯”,与《深圳特区报》的“猴年新春八评”相得益彰,并在国内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经过几年的发展,《深圳商报》迅速崛起。到1999年底与复刊前相比,深圳商报社发行量增长105.5倍,广告额增长809倍。其发展之快,创造了中国报业史上的深圳速度、深圳效益。

  2002年9月30日,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深圳商报社合并,成立深圳报业集团,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报业集团之一,集团旗下的10报5刊1社7网,形成了一支高奏主旋律的“交响乐团”。截至目前,集团总资产超过60亿元,10份报纸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

  要以敢闯精神发展党报报业经济

  谈及深圳传媒业成功崛起的经验,吴松营认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特区;没有深圳特区,就没有深圳传媒业。说到底,深圳传媒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深圳特区的命运紧紧相连。深圳精神就是一条红线,贯穿深圳传媒业发展的始终。深圳传媒人像其他特区开拓者一样,在传播特区改革开放“排头兵”种种奇迹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的奇迹。

  “不敢冒风险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乱冒风险的干部是坏干部。”这是吴松营多次在公开场合说过的心得体会。的确,从率先在深圳新闻文化事业单位中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管理改革,到抓住当时房地产低潮,人工及材料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兴建深圳特区报业大厦;从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传播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的声音,到领新闻界之先,发表小平南巡重要谈话和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实践证明,办报要有眼光和胆识,敢于去判断,敢于先行一步走在前面,同样,经营管理也离不开眼光、魄力和开拓精神,要以敢闯精神发展党报报业经济。

  如果说,深圳特区30年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创造了中国现代化先行城市的传奇故事,那么同样,深圳报业30年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新闻出版业繁荣昌盛的文化传奇。站在新一轮的起点上,深圳报业集团这艘巨舰又将驶向何方?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表示,集团将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经营结构,规划建设深圳创意信息港、加快地铁报的创办、规划与文博会配套的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数字报业建设进程和新媒体布局、推进报业资本运营、实现与多种现代产业的深度合作等,整合资源推动深圳创意文化、传媒信息服务两大产业发展,推动报业集团迈向一流的现代传媒集团。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