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撒播现代文明的种子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7:25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周楠 实习生 毛文琦

  11天、从书面到网上答题、参赛人次超25万——刚刚揭晓的今年“我爱低碳生活”咬文嚼字大赛,再次引起轰动。

  “答完一百题,胜读十年书。”崇明92岁高龄的施锦方老先生,给大赛办公室写来感慨;徐汇区印发8万份答题卡,从区机关到居委会,从学校到饭店,讨论试题场面热烈;长宁区读者朱瑞银参赛后,看到树的砍伐立即就想到碳排放,“大赛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

  世博年里,这样一场寓教于乐的比赛极具意义:这既是宣传低碳生活的大课堂,弘扬世博文明的大讲堂,也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大学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评价说:“它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撒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

  获奖者谈比赛:既是语文能手,也是低碳达人

  第一时间,记者联系到特等奖获得者袁诹,电话那头的声音谦和却自信:“得奖对我来说,不算意料之外吧!我去年得了二等奖,今年本以为能拿满分,可惜扣了两分!”

  难以想象,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完成了试题,“只和朋友讨论了一两道题,但没讨论出结果,后来还是自己下判断的。”今年66岁的袁诹,“由于时代原因,没进过大学校门,但一直保持着爱看书爱写作的习惯。小时读遍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参加了3个大学函授班,做木工时晚上也坚持看书写稿。十多年的报刊审校工作实践,更让我受益匪浅。第98题问‘青衣’的‘青’是不是黑色,我凭经验以为京剧舞台年轻女子穿着青翠色的衣服,查字典才知道,这里的‘青’指‘黑’。”

  一等奖获得者朱力生是一位教了40年书的语文教师,“我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直怀有敬畏之心。”朱力生不仅平时会纠正电视、报纸上的错别字,去外地旅游也会注意景点的介绍文字、标语等,有错别字不仅向工作人员指出,还当案例讲给学生听。这次答题,朱力生说,他为了有关“豆腐”一题,还专门请教了卖豆腐的师傅。

  寄上答卷后,朱力生另附一纸写了个顺口溜:“一花一草皆生灵,叶叶枝枝总有情。嚼字咬文留意处,最争低碳达人名。”家住浦东康桥地区的他虽是有车一族,但来上海市区都坐公交,“又环保又经济”;平时不使用洗衣机的甩干功能,而是晾干;离开房间随手关灯,电器用完随时拔插头……

  无独有偶,袁诹也是 “环保一族”,每天骑自行车1小时,摆放垃圾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世博会很多场馆的材料可回收利用,不会变成建筑垃圾,这就是很好的低碳实践。”

  更值一提的是,今年20%的参赛者采用了网上答题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低碳”实践。28岁的公务员张 通过网上答题获得三等奖,“既节约时间,又节约纸张,何乐而不为?”张 也说起自己的“低碳经”,“中午离开办公室,一定把空调关掉或调高,洗完手尽量不用擦手纸……”让他欣喜的是,“这次试题既普及低碳理念又普及低碳措施,很有保存价值。要好好学一下,争取成为真正的‘低碳达人’!”

  专家谈幕后:出题也是学习,倡导和谐价值观

  不少语言文字专家在出题的过程中,也认认真真学了很多低碳方面的知识,收获颇多。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语言学副教授李明洁告诉记者:“这次出题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比如,有个‘徐汇滨江大道’,是继外滩之后,另一个可驱车饱览浦江美景的滨水景观大道。它借鉴的就是法国的CORNICHE理念。CORNICHE原指视觉开阔的沿海沿江地带,后来尤指结合文化分享、滨水休闲和风光游览等在内的建筑形式。之前我们没有接触过这个说法,出题时我们特意去法国网站上查,还请教了法国友人,知道了这是个把防洪堤和景观墙结合的很好的低碳实践。我们还可以骑公共自行车游这条3.6公里大道,在货仓码头塔吊间 ‘低碳’穿梭。徐汇区已有20多个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可知晓率并不高。所以我将这个内容,出到‘骑游老街区’那道题里了。”

  大赛承办方《咬文嚼字》杂志主编郝铭鉴介绍,100道题目是从专家们设计的几千道试题中精选出来的,共有30多位专家参加了出题。所有人反复研究了有关宣传低碳知识、普及低碳理念的大量资料后,仔细找出语文知识和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点”,还到徐汇滨江、植物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把营造绿色生存环境的实例运用到试题中。正由于这样与实际生活紧密相扣,语文知识便能在如此独特的考卷上灵动毕现,环保理念也在一道道题目中悄然渗透。

  在不少人看来,通过咬文嚼字大赛的独特形式,让社会大众熟悉环保理念和各国低碳举措,使可持续发展思想深入人心,是参与世博的一次切实行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十分赞赏大赛“低碳”主题:“这次咬文嚼字大赛,把语文规范化和更美好的城市生活结合起来,可谓相得益彰。‘低碳’是传统文化的新发展,‘师法自然的现代追求’就是对‘低碳’的中国式解答,世博文明的弘扬与低碳生活的推广离不开语言文字。‘咬文嚼字’看起来只是在‘读错音,写错字,用错词’上‘咬嚼’,但它在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同时,撒播下了现代文明的种子,倡导了天地人和谐的价值观,我觉得意义深远。”

  部分易错题答案选登

  1.“自从1975年开始推行以甘蔗为主要原料的‘乙醇计划’以来,巴西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2006年首次实现能源自给。”句中没有用词不当问题。

  A.对 B.错

  答案:错。“一发而不可收拾”是词形缠夹的产物。“一发而不可收”,说的是一旦发动,便无法停止。鲁迅在写出《狂人日记》之后,便说自己“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这是一种不带褒贬的说法,强调的是连续不断的状态。而“不可收拾”是贬义词语,指事情或局面已经糟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把“一发而不可收”和“不可收拾”拼凑在一起,变成“一发而不可收拾”,是当前汉语运用中的一个常见错误。

  2.“在地球上所有的水中,只有3%是淡水。在所有的淡水中,只有1/3可供人类使用。不保护好水资源,人类连生存都成问题,( )发展。”括号中应选用的词是:

  A.妄论 B.罔论

  答案:罔论。“罔”表示否定,有不、无的意思。“罔论”就是不论、无论,用在句中,义为不用说。这种句式,和陶渊明笔下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颇为相似。不保护好水资源,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发展了。“妄论”的“妄”,是指无知、荒谬、过分,不合题意的要求。

  3.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乐于寄情山水,有着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情怀。“乐水”、“乐山”的“乐”字,正确的读音是:

  A.yuè B.lè C.yào

  答案:yào 。人们一般知道 “乐”字的两个读音,“音乐”的“乐”读yuè ,“快乐”的“乐”读lè,前者是名词,后者是形容词。其实,“乐”字还有一个比较冷僻的读音yào ,是作动词用的,义为“爱好,喜好”。“乐山乐水”的“乐”便读yào 。从北宋官修韵书《广韵》开始,这个读音一直延续至今,凡是权威的工具书,均注明“乐”在“乐山乐水”中读yào 。这个读音提示了“乐”字的特殊含义,它让我们想到了刘勰的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兹定于2010年8月25日( ),在第一会议室召开‘我爱低碳生活’座谈会,请准时出席。”括号中不宜选用的表述是:

  A.晚上7时15分 B.晚上19时15分 C.19:15分 D.十九时15分 E.19︰15

  答案:B、C、D、E。B的问题是既采用了24小时计时制,又加了“晚上”的定语,这是没有必要的。C的问题是多了一个“分”,采用时间表述的扩展格式,是不必加“时”、“分”、“秒”字样的。D的问题是“十九时”用汉字,“15分”用阿拉伯数字,两种数字系统混用。E的问题出在当中的两点,扩展格式必须用冒号,不能用比号。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