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引领山村巨变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3日07:25  解放日报

  新华社记者 刘亢 王金涛 李松

  海龙村,曾是一个让人失望的贫困村落:2001年村集体负债7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1600元。村民“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集访不断,罪案频发。

  8年后,这个穷村却焕然一新:村集体年收入412万元,全村年人均纯收入达9643元,是重庆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倍多。更让人称道的是,2002年以后,村子再没有发生一例治安刑事案件,没有一次上访集访事件。

  同样是这块土地,同样是这些村民,为什么在短短8年时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变?是谁点燃了穷了几辈人的海龙村战胜贫困的希望之火?是什么力量引领、推动着海龙村由穷到富、由乱到治?

  当“村官”不是为改善一家

  2001年底,经过公推直选,36岁的鄢静,成为海龙村历史上最年轻的村支部书记。有一家企业曾用50万元年薪挖鄢静去当总经理,被他一口回绝。他说:“我当‘村官’为的是改变一个村,而不是改善一个家庭。”

  在实践中,海龙村党组织围绕落实“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反馈”的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两委”干部走遍了全村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把服务群众落实到户到人。

  如何让一穷二白的村庄走出困境,是一个棘手难题。2003年,海龙村顺时应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建起海龙中小企业创业与发展基地。村集体通过向企业出租标准化厂房,组建环卫保洁等专业化服务队伍,开始了做大集体经济的起步。2007年,海龙村抓住重庆市推进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大机遇,通过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行“二次创业”。

  现在,海龙村入驻企业已有153家,总产值达12亿元,吸纳劳动力1万多人。村集体固定资产达2800万元,集体收入达412万元。

  组织党员形成基层战斗堡垒

  徐瑞君在海龙村创办靖悦公司前,对在民营企业发展共产党员很抵触。“组织建设不能有盲区。只有把党员组织起来,才能形成基层的战斗堡垒。”鄢静决心改变徐瑞君的认识,一次又一次找徐瑞君谈心。徐瑞君耐不住鄢静的苦口婆心,就让步了。如今,不少私营企业的会议室都悬挂着鲜红的党旗和入党誓词。

  2007年,海龙村按照市委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部署,打破原来党组织设置的布局,探索采取“一统三分”的模式。所谓“一统”,就是设置海龙村·海龙中小企业党委,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所谓“三分”,就是党委按功能、按年龄、按行业设置3类下级党组织。

  2002年以前,海龙村连续5年没有发展一名共产党员,年轻人日益疏远党组织。而此后的8年间,海龙村党员由47人增加到207人。

  心中有正气,群众才服气

  海龙村办公楼下有一个村务公开栏,上面张贴着7月份的收支明细表。鄢静常说:“心中有正气,做事才有底气,群众才会服气。”集体财务公开透明,事关全村发展的大计更需民主决策。海龙村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等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事项,都坚持先深入调研、征求村民意见,最终按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执行。

  集体经济强大起来后,海龙村党组织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才是目的,于是力争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百姓身上,先后投资2100多万元,建成了97套联排康居房,村里还建立了民生关爱资金,为村民办理养老和医疗保险。

  砥柱迎风雨,征程领大潮。总是不止步于已有的成就,总是在与先进的对比中不断地找寻差距;为民的责任意识、强烈的发展意识、清醒的危机意识,让海龙村党组织始终不敢懈怠,始终奋发进取,这正是海龙村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据新华社重庆9月12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